中國刺激經濟的措施曾經獲得世界的讚歎,但現在人們越來越擔心這個刺激的代價。有專家指出,中國的銀行正面臨2,000多億美元的違約風險。儘管對呆帳比例的大小人們看法不一,但刺激的風險成本增加已經引起各方關注。
在2009年經濟刺激階段,中國到處建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地方政府以土地等國有資源和資產作為抵押,並提供政府隱性擔保,向銀行借貸進行融資。
全國約4,000家這樣的平台在過去兩年融資金額超過7兆元人民幣。西方一些機構認為,中國目前的地方政府負債已經達到12兆。
倫敦資本經濟學公司的資深中國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告訴美國之音,這樣的刺激性貸款中有相當一個部分注定要成為呆帳。
他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在過去18個月的經濟刺激階段中是鉅額銀行貸款的主要目的地。貸款大部分是用於基礎建設項目,這部分很難產生收入回報,最終會成為呆帳。其他還有很多項目缺乏商業論證,呆帳率也不會低。」
美國知名的中國經濟觀察家章家敦(Gordon Chang)也指出,去年銀行放貸猛增95%,北京、經濟學家都明白,刺激是要付出鉅額代價的,「這些貸款不是出於經濟需要才發放的,而是政府去年需要振興經濟,所以迫使國有銀行出錢。大部分流向了地方政府。地方也是出於政治因素推出許多項目。呆帳率多高可能都不會使人意外。」
美國財經媒體彭博新聞社根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的話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獲得的銀行貸款中,能夠全額收回的資金只有27%。
惠譽評級公司(Fitch Ratings)7月20日發布了題為《非正規證券化日益扭曲信貸數據》的報告,談到中資銀行及其不謹慎的貸款習慣。
報告說,貸款的放緩完全沒有達到中國官方數據所顯示的程度,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信貸通過非正規的證券化,被轉移到了中資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之外。所謂證券化,就是將貸款重新包裝為投資產品出售給投資者。
惠譽最大的擔憂是中資銀行承擔的流動性風險和「越來越多的潛在負債」。由於這些債務在銀行財務報表的任何地方都沒有體現,它們「代表的是一種隱性的流動性需求」。大銀行或許還能夠應對可能出現的現金緊張,但一大堆小銀行有可能會非常艱難,因為是數千億、上萬億美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