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過去多年,都是美國更強調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小政府,大社會,減稅,控制福利等),結果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而歐洲則熱衷社會主義(高稅收,高福利,赤字運作),結果很多國家都經濟滯緩。
現在變過來了,英國執政的保守派領袖,正掀起一場像當年柴契爾夫人進行的經濟革命,大刀闊斧削減赤字,減稅,控制福利;而美國總統歐巴馬則闊步邁向社會主義,比當年的歐洲更傾向政府主導經濟。因而有評論說,英國正變成當年的美國;而當今的美國,則要走向當年的歐洲。
歐巴馬洗「三溫暖」
大西洋兩岸,呈現鮮明的對比,英國新首相卡麥隆和美國總統歐巴馬,兩人南轅北轍,正走兩個方向:歐巴馬走向社會主義,政府不僅要包攬醫療保險,還出鉅資救市(用國家資金救助私人企業),試圖主導甚至控制經濟。歐巴馬政府的財政赤字已是天文數字,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美國債務在2020年前將占GDP的87%,2025年將占GDP的109%!
目前美國已是怨聲載道,民眾要用選票表達不滿。11月2日,美國將舉行國會改選(中期選舉),民調顯示,歐巴馬所屬的民主黨將是大輸家,如現在投票,共和黨將領先民主黨11個百分點。歐巴馬的滿意度已降至二成四,不滿率高達四成八;三成九的美國選民說,下次選總統,不管共和黨的候選人是誰,他們都投共和黨。這種情形,跟歐巴馬剛當選時那種氣勢如虹(支持度近七成)簡直天壤之別。有評論說,歐巴馬正洗「三溫暖」,從熱池子一下子被扔進冷水中。
但在英國,則是另一種政治景觀:執政長達13年的左派工黨今年五月敗選,保守黨首相卡麥隆上任後就全面改革,要走回資本主義,其改革幅度之大,政府瘦身之力度,被媒體稱為「激進改革顛覆英傳統」。
今年43歲的卡麥隆是英國過去兩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但他接手的卻是一個最陳舊的爛攤子:左翼工黨政府留下的是高達1,55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按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七大工業國中第一高,已占GDP的12%),還有三兆多的公共社會福利基金等虧空;以及經濟滯緩,失業率攀高,民怨沸騰。
「不想成第二個希臘」
卡麥隆才上任幾個月,就推出多項改革政策。媒體報導說:卡麥隆大刀闊斧砍預算、削赤字,大幅下放中央權力,施行更具彈性的政策,快速落實「小政府、大社會」的選舉政綱。從健保、學校、社會福利、公家機構到安全國防,全都大幅刪削。政府預算被削四分之一,連英國空軍也縮減到百年來的最小編制。
卡麥隆警告說,這場變革將是痛苦的,削減赤字將是「殘酷的」,但卻是「必須的」,因為「我們(英國)不想變成第二個希臘」。
卡麥隆的動作最快,改革幅度之大,連《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文章都說「英國正走入令人足以停止呼吸的震撼性改革漩渦之中」,稱其為英國二戰後的第三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激烈變革」:
英國再次穿「緊身衣」
第一次變革是1945年,領導英國打贏二戰的保守黨首相丘吉爾(已任兩屆)卻在大選中失敗,左派工黨上台後,推出「社會福利」制度,這跟美國左翼總統羅斯福「新政」中的大政府福利制度大同小異,都是用高稅收的政策,推行高福利,結果都損害自由經濟和個人權利,為後來的福利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能,對英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不利影響。
第二次,則是八十年代被譽為鐵娘子的英國保守派首相柴契爾,與當時的美國共和黨總統雷根聯手,掀起一場名為「緊身衣」的經濟變革,即大幅減稅,廢除限制企業發展的規章,控制福利,充分私有化(把國營企業變為私營),控制預算,讓政府穿上「緊身衣」,實行更充分的市場經濟政策。英國後來成為整個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主要得利於當年柴契爾夫人強力改革奠定的基礎。而美國後來有一百多個月的經濟擴張(繁榮)期,也是雷根的減稅為核心的自由市場政策的碩果。
這次卡麥隆的大幅變革,則被媒體稱為跟前兩次的「變革」具有同等的分量。但顯然是延續了柴契爾夫人的小政府、大社會的保守派理念和方向。
考慮取消終身住宅制度
卡麥隆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題為〈我們將面對的痛苦及回報〉中強調,英國債台高築,必須全面變革,當務之急是削減政府開支,節流開源。他說,面對巨額赤字,「首先要掏出帳本,仔細查看每項開支,看能不能省下來,把這個項目砍掉。」他以「美國航空公司」(AA)為例說,他們只是把給空中乘客的沙拉中的橄欖油這一項拿掉了,就節省了四萬美元。意思是說,他要精打細算到這種程度。
例如,卡麥隆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公布所有單項超過782美元的清單,結果發現,有11萬7千美元的雕刻裝飾品,工作人員的推拿費有2,617美元,買鮮花的費用兩萬多美元等等。卡麥隆要對此全面改革,節省每一分錢。
他的內閣成員以身作則,自動減薪5%,並在接下來的五年凍結薪水(不漲工資)。即使在外交上,卡麥隆也強調經濟掛帥,規定英國駐外使館必須有「招商能力」。這一政策改變,令不少傳統外交官一時難以適應,因他們多習慣於雞尾酒會、高談闊論,養尊處優的生活。
卡麥隆政府強調「中央權力下放」,在教育領域,鼓勵私人以非營利方式成立「自由學校」;家長可組成學校,企業可申辦大學,不再受制於地方政府。
在治安方面,新政府決定,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民眾,未來可直選區域內的警察局長,對服務不好的警官,也有罷免權。
在醫療方面,卡麥隆政府跟美國的歐巴馬政府做的正相反,不是國家通過保險限制患者的選擇權,而是給予醫生更多專業權利,就醫者可以跨區選擇醫生(美國的醫療保險不可跨州選擇醫生)。
在社會福利方面,卡麥隆政府更是決心改革,不僅要把81億美元的福利進行削減,而且要嚴格審查,防止作弊和漏洞,不再養懶漢。同時考慮取消現行的終身國民住宅制度。
吃大鍋飯的BBC將首當其衝
連對英國BBC公司,卡麥隆政府也準備改革。英國BBC跟美國的所有大媒體都不同,它是靠國家法令強制所有住宅有電視者必須繳納收看費而存在的;不管你看不看BBC的節目,只要家裡有台電視,就必須繳費。很多英國民眾憤怒,拒絕繳費,由此英國出現這樣的景觀:政府的警察車,掛上監聽天線,在大街小巷偷聽監控,捕抓(罰款)沒有繳費者。正因為是吃皇糧的,旱澇保收,所以BBC缺乏競爭力、也是西方最左的媒體之一。
BBC的左翼工會已感到大事不妙,所以不久前舉行罷工,以此向卡麥隆政府示威,因為英國的工會,都是誰也惹不起的。而當年柴契爾夫人的改革,也是遇到工會罷工等挑戰,但她真是鐵娘子,對工會的威脅毫不退步,敢於調動警察和軍隊,保護不參加罷工的工人上班,最後擊敗了工會;從而為經濟改革,提供了條件。今天,卡麥隆顯然也要這樣做,BBC可能將首當其衝。
即使對歷史悠久的英國國會體制,卡麥隆也將進行改革,由英國國教教會和貴族組成的上議院,將改由選舉產生;下議院則改為固定五年任期。
大西洋兩岸,英美兩種景觀,兩個方向。美國這次會做何種選擇,就看下月初的中期選舉結果。
(曹長青網站:http://www.caochangqing.com)
(作者為旅美政經評論家、專欄作家。曾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夏威夷東西方中心等從事新聞研究。對兩岸與全球局勢有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