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愛寶島

吃好當令食材最平安

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也就是符合節氣生長成熟,才能得天地之精華,提供給人們營養。
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也就是符合節氣生長成熟,才能得天地之精華,提供給人們營養。
曉均
第38期
魯魚

前一陣子看到一個新聞,談到我們現在吃的食物,營養成分不管是維生素或礦物質,已經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所以現代人吃得再多也沒辦法攝取足夠的營養。這個消息讓人很納悶,基於好奇,於是上網去找資料瞭解。原來,有部分原因是我們違反了蔬菜的季節規律。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的農業不是已經很進步嗎?我們不是突破了季節限制嗎?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蔬菜,這不是應該營養很均衡充足嗎?為甚麼明明長得很好的溫室蔬果卻是營養不足的?

原來,我們以為的均衡,是建立在違反大自然秩序的基礎上。老天決定甚麼時候給人吃甚麼食物,是有其道理的。中國傳統的養生之道本來就講究飲食應遵循自然規律。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也就是符合節氣生長成熟,才能得天地之精華,提供給人們營養。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名言叫「司歲備物」,也就是要大家遵循大自然的陰陽氣化採擷食物或藥草,方能得到正確的效果。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長週期,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消長規律,會導致寒熱不調,氣味混亂,成為所謂的「形似菜」,也就是食物的屬性、氣味就會變得混亂,徒具形式而不好吃或沒營養。

大家都知道夏天的白菜、蘿蔔與高麗菜就是不會有冬天的好吃;冬天的番茄沒有番茄味。老一輩的人會叫你春天可以多吃韭菜,夏天就不要吃,因為只有春韭最補元氣,夏天吃了反而傷身;夏天可以吃瓜,因為可以解毒降暑;秋天可以吃梨,因為可以潤燥清肺;冬天則可以多吃根莖類,如蘿蔔、生薑、山藥、馬鈴薯,可以增加禦寒能力。

當季的蔬果除了營養以外,產量也一定大,這有一個最大好處,就是幾乎沒有農藥跟肥料,吃了也比較安心。因為當季的菜容易種,長得好,抵抗力強,農民不用多費心。反之,非當季蔬果,因成長不易,為了要賣相好,農民就得多費心,用溫室栽培或加點料,甚至為了讓味道好,有些還會加催熟劑或其他化學劑,賣相雖好,但就是「不自然」,人吃了也會有問題。市場上有時會看到小販菜賣不掉,寧可丟掉也不敢吃,就知道藥下得多重了。前一陣子中部某地方一群鴨子暴斃,據說就是吃到放過多農藥的菜葉所致。

我們吃的菜中毒已經不幸,飼養的家禽、家畜中毒更可憐,而人是食物鏈的其中一部分,又吃菜又吃肉的,難保我們不會成為受害者。而這一切的不幸,都只能從人來檢討,畢竟違反這些自然節氣的還是人類自己。

吃當季蔬果其實還有一個環保的理由。因為當季蔬果很多地方都能種,供給量大,可以節省大量運費。很多環保人士都在呼籲盡量少吃從遙遠地方運來的蔬果,一則減少長途運輸消耗的能源,二則可減少食物的營養流失。吃當地、當季的食物,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應該是最簡單的環保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老先生的人生一門課
毫無架子,猶似鄰家的阿公,李重耀熱情、好客,爽朗的個性令人倍感親切。   不過,李學忠形容父親坐在書桌前沉靜如山,但是罵起人來,…
珍珠 慈禧最愛的宮廷珍品
 珍珠小傳在很久以前,海邊有個漁村叫白龍村,村民都靠捕魚、採珍珠為生。有一年輕人叫四海,看著海浪潮起潮落長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經濟學證據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父母應該也普遍認為一個好的同儕組合(同學跟朋友),對於小孩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因此,…
當創業遇上媽媽 加分還是減分?
2014年,聯合國將每年11月19日訂為「女性企業家日」(Women’s Entrepreneurship Day),…
出版寒冬?出版人挑戰新時代!
2017年初,一則新聞震動台灣出版界!原因是國家圖書館每年固定發表的《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其趨勢分析》報告中指出,…
繞道北韓直奔南韓 習近平一石三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打破北京中央的傳統,7月3日繞過北韓直奔南韓訪問,成為首位未先訪問平壤卻先赴首爾的中國領導人。 分析指出,…
宛如天籟 原聲童聲合唱團唱出布農族的未來
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片尾,一群原住民小朋友披著紅、黑相間的斗篷,站在玉山山頂唱出嘹亮的歌聲。壯闊的山河承載著古老的旋律,清亮的〈…
來自加拿大的人權鬥士 兩位大衛的故事
一對老朋友:一高一矮;一個熱情外向、臉上總是笑容燦爛,一個嚴肅深沉、銳利的眼神充滿堅毅;一個是政治家,一個是律師。這對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