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手札

「火籠」裡的故事

「火籠」裡的故事
曾漢東
第74期
余立琴

對年輕人來說,「火籠」是個陌生的名詞。而四年級生或更年長的人,想必見過它,抑或曾經使用過。

火籠是一種陶製圓形的罌,外殼套上竹篾編製的籠子。冬天時,人們在火籠裡盛上木炭,上面鋪上一層已燒燃的火炭,再以火炭灰燼覆蓋其上,藉由散發出的熱氣來取暖。六、七十年代物資缺乏,禦寒衣物有限,生活簡樸的人們,總是以火籠來迎接寒冬的到來。

那一天,得空逛逛夜市,途經一個沒有招牌、堆滿傳統生活用品的小小店家,幾個火籠在雜物中毫不顯眼,卻旋即吸引了我的目光。外婆提著火籠,說著故事,話到開心處,輕聲唱起山歌的情景,歷歷在目──外婆的火籠有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外婆年輕時住在北方澳的「內灣仔」,家中許多生活用品,都是取材於這個美麗海灣及大自然。記憶中,外婆的火籠直徑長約20公分,外層的竹篾是外公親手編製而成,堅固耐用。有的用上好幾年,外觀老舊,她仍不捨丟棄,將其擺在牆角,用來烘烤衣物。

外婆的火籠裡,蘊藏著我倆濃厚的感情。猶記年幼時,每一個冬日夜晚,寫完功課後,外婆總會說:「乖孫女,到外婆這兒來烘烘手,暖和暖和。」「要聽外婆說故事嗎?還是妳要說些學校有趣的事情給外婆聽。」我的小手疊放在外婆暖烘烘的手背上,她那銀鈴般的笑聲、慈祥的面容、關懷的話語,也深深烙印在我心扉。睡覺前,外婆會貼心地先把火籠放在被窩裡暖被。躺在熱呼呼的棉被裡,我的心就像冬季和煦的陽光,充滿著無限的溫暖。

外公曾經一度事業失敗,顛沛流離,生活陷入絕境。為了生計,外婆必須外出工作。寒冷的冬夜,外婆凍得紅咚咚的雙手,不停地辛勤工作著,開朗的她依然甘之如飴,毫無怨言。偶爾休息的日子,外婆會從大灶裡夾起一塊塊點燃的火炭,放進她寶貝的火籠裡,輕輕擺上雙手,開心地唱起歌來:「這邊看過那邊溪,看到阿娘頭低低,一件白衣託妳洗,問妳工錢需幾許……」

隨著時代變遷,家裡的大灶已然卸下重責,電暖器也取代了火籠,成為家家戶戶冬季必備的用品。外婆的火籠卻仍然維持著它無可撼動的地位;寒冬時,外婆依然不忘從小小的烘爐裡,夾起那燒紅的火炭,放進火籠裡……

如今,外婆已逝,而那火籠裡的故事和那淡淡的炭香,依然停留在我心靈的一隅,成為偶爾的懷念。

「乖孫,來烘烘手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不敗日劇《HERO》 13年後再續神話?
日劇史上有一個不敗的神話。身為一個日劇迷來說,這個不敗神話隔了13年後醒來了。觀眾期盼的不只是神話復活,而且寄望神話更神,創造更新的史頁。…
陳孟瑩 雍容慈愛的「大家長」法官
執法者必須具備公正的心胸,判斷才能促成社會的公平正義。也就是說,司法評斷的基礎是「理性」,因此,社會大眾看到的法官,往往像是「冷冰冰」…
美售台武器 中共反制露玄機
針對美國日前決定對台軍售,中共當局除立即召見美國駐中國大使提出強烈抗議、暫停中美雙邊軍事互訪計畫,並聲稱要制裁參與出售武器的美國公司,…
螺鈿工藝飄洋過海生根台灣 陳甫強踽踽獨行承傳路
「這工很粗,不是台灣做的。」知名螺鈿司阜陳甫強,看著記者出示的螺鈿藝品照片,敏銳地指出做工、構圖都與台灣的不同。 「司阜」,…
絕祕!點穴功夫是否存在?
60歲的李有甫,12歲開始習武。1982年,33歲的李有甫在中國民族體育比賽上一舉成名。當年他憑著一支3尺多長、拇指粗的鞭桿,舞得滿堂喝采…
東勢林場──賞桐追螢一次滿足
位於台中的老牌休閒園區「東勢林場」,素有「中部陽明山」之稱,是一座綜合森林遊樂兼休閒農業的示範園區。全園面積約225公頃,…
中國富人 新加坡避險
香港一直是中國富人轉移資產的首選地,有很多中國富人在港置業和購買各類資產。在北京強推《香港國安法》後,資金開始離開香港。 據美國《…
李白千古名作〈將進酒〉 但願長醉不願醒
唐朝大詩人李白存世詩文共有千餘篇,其優美的代表作有〈早發白帝城〉、〈將進酒〉、〈靜夜思〉、〈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與〈月下獨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