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素未謀面的朋友告訴我,他看了一篇〈賣香腸的阿嬤〉的故事,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與香腸阿嬤之間的互動,和作者被認真生活的小人物打動的過程,仿如身歷其境,也同時深受感動。
我替作者感到開心,因為他的預設讀者真的讀出了感情,讀到了細瑣的個中滋味;因為正好透過散文這個文類,能向讀者傳遞如實的情感,讓讀者感此情緒、感此感動,這也是散文的書寫真實的條件。對於這樣一篇文章的作者而言,備受鼓舞。
於是我想起一段單純的相處經驗。曾經有段時間在安親班打工,那是每週絞盡腦汁吸引孩子們注意的過程。他們知道時間到了要上作文課,知道要帶課本、要寫回家作業,但不會知道為甚麼要寫作文。才在下課時間玩捉迷藏的他們皺起眉抬頭一聲聲地問:「為甚麼要寫作文!」我突然語塞。
我抓起最調皮的那一個到窗前,要他向窗外對街賣燒餅油條的老爺爺說午安。「很遠耶!」小朋友們開始感到趣味。「那個老爺爺那麼早就出來賣早點,都還沒有人跟他說早耶,現在中午了,你就跟他說!」「午──安──午──安──」遠處傳來童稚的招呼,讓老爺爺揮著手笑了。孩子們都開懷得不得了,擠到窗前又跳又叫。
你們有發現老爺爺每天從未間斷推著攤車嗎,就好像天未亮就下田的我的房東夫妻,以農忙為樂,踏實墾地。稍微留意身邊萬事萬物,自然就能咀嚼得出一點興味,即使是傷痛的或讓我們無能為力的,至少我們必須有能夠感覺到這些滋味的能力。這些並不重要,只是,年幼的他們如果能夠開始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比學會寫作文更有趣。
記得看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時,小朋友們窸窸窣窣擠在螢幕前,看著那種他們從來不曾經歷,我也同樣只有聽聞的生活。在電影娛樂業初發展的年代,為了家計扮成濃妝小丑,穿著電影看板成為活動廣告的父親,就像是兒子的巨型大玩偶;然而卸下裝扮後的模樣,兒子卻反而不認識嚎啕大哭。
看完這個故事這篇小說,孩子們或許只會說出「爸爸養家很辛苦」的心得,卻可以看到一個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段過往的歲月,還有和自己不一樣的可供想像的時空。比起閱讀寫作文的開頭方法二十種(當然技術也很重要,只是不一定是全部。)或許對多數人而言比較有滋味。
終究他們還是得提筆寫作文,依然從日記和散文開始,總是有那麼一部分的單純和細膩逐漸被看見、被聽見。文字在這個時候就只是傳遞和記錄的過程,傳遞情感與言說,記錄不願或未曾遺忘的經驗。
課後,安親班的老師說我們朝對街大叫的時候實在太大聲,然而,熙來攘往的街道卻任誰也沒有注意到那一場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