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南方多省正在遭受凍雨襲擊,而北方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冬麥主產區,正在經歷數十年不遇的乾旱。「南凍北旱」的天氣,使得中國大宗農產品市場迅速發生變化,玉米、小麥、稻米等價格開始上漲。受俄羅斯熱浪以及澳洲洪水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的小麥價格已經飆升到兩年來高點。現在中國又因乾旱造成小麥歉收,使得麵粉價格再往上升。
小麥飆漲,將帶動整體物價上揚
中國北方冬麥主要產區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及長城以南,產量占全中國小麥總產量的56%左右。自去年9月以來,中國北方冬麥區就缺乏有效的降水,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8個省部分地區旱象明顯。有些地區的降雨量少到只有往年的15%,嚴重影響冬小麥的收成。中國農業部指出,上述8省小麥總產量占全國80%以上,而小麥受旱面積卻超過1.1億畝。中國冬小麥通常在每年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第2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收成。
在歉收陰影下,與稻穀同為中國主要糧食的小麥,其市場收購價於去年年底已飆漲四成。如果旱情無法解決的話,今年小麥價格很可能會創下近5年新高,更將帶動其他糧食價格一起上漲,引起整體物價上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月8日表示,目前小麥歉收已反映到市場,1月份的麵粉平均價格比前兩個月上漲了8%。
主要產糧區面臨60年來最嚴重旱情
中國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表示,截至2月8日為止,受到乾旱影響的總面積達7,470萬公頃,其中1,050萬公頃受害嚴重,長期的乾旱導致272萬人和284萬頭牲畜嚴重缺乏飲用水。目前乾旱的警戒級別已經提高到三級。北京市也已經92天沒有「有效降水」,創下30年來最嚴重的旱情。據氣象部門預報,未來華北、黃淮地區仍無明顯降雨,旱情將持續。
山東是目前中國北方旱災地區中受災最為嚴重的省分,當地很多地方都已經超過100天沒有任何降水。山東是中國第2大小麥產區,這次乾旱已達到50年來最嚴重的程度。在部分旱情嚴重的地區,官員們說乾旱問題是兩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自去年9月23日至今,全省累計平均降雨量只有1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6%。山東防汛抗旱辦公室官員稱,當地已經有350條河流斷流,近400個小型水庫乾涸。而山東全省小麥受旱面積達3,016萬畝,約占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的55.9%。
外界紛紛關注中國此次旱情不同尋常。「中國主要產糧區面臨60年來最嚴重旱情,山東更遭遇200年來最嚴重旱情」、「257萬名群眾和279萬頭牲畜面臨飲水困難」等數字被媒體廣泛引用。英國《金融時報》9日說,北京居民早就習慣了乾燥,但這個冬天,乾旱持續超過了100天。《德國日報》7日寫道,「中國缺水的麥田現在已經超過三分之一,達到640萬公頃,相當於『半個希臘那麼大面積』。許多地方的農田非常乾旱,作物幼苗生長不穩,任何強烈的風吹都會帶走最細微的土層。儘管北京的天空湛藍,房屋和汽車上已經落滿灰塵。」
法新社則報導,薄薄的雪2月10日覆蓋了中國北方大部分乾旱地區,但這場廣受歡迎的雪看起來並不是乾旱結束的標誌。文章強調,在當局使用了控制天氣的人工增雪技術後,這場雪也只下了0.3公分厚。而氣象專家說,接下來這些地區迎來更大降雪的可能性還是很低。法國《回聲報》稱10日中國北方平原的瑞雪「來得太晚」,對乾旱已久的這片農業區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美聯社說,中國旱情導致糧價面臨進一步上漲壓力。美國彭博社預計,旱情將使中國今年1月的消費價格指數CPI達到5.4%,大幅超過去年12月的4.6%。美國廣播公司9日報導說,進口糧食無法幫助中國抗擊乾旱導致的通脹,因為「進口的糧食比國產的更貴,還不一定買得到」。報導引用北京消費者周源吉(音)的話說:「今年我的壓力特別大。甚麼都快買不起了。」
俗話說:「糧價漲,百價漲。」在中國糧產重地的東北,牡丹江市農委專家曾預測,糧價將呈現整體走高態勢,大豆、玉米、水稻三大作物價格平均每公斤比去年高出0.2~0.4元,一改往年新糧上市價格走低的態勢。黑龍江省水稻價格已衝向1.40元大關,而該省占全國產量一半的大豆,價格不到1個月每斤漲近0.20元,漲幅超過已經瘋漲一輪的水稻。
世人擔憂:「中國把地球吃光!」
世界糧食市場此前已發生過巨大震盪。歐洲最大產糧大國俄羅斯因小麥減產發布出口禁令。國際市場做出劇烈反應。糧農組織去年9月就發布報告,國際小麥價格飆升60~80%,玉米價格上漲約40%,出現40年來最凌厲漲勢。
俄羅斯去年是世界第三大小麥出口國,它遭逢13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預期小麥出口量會大幅度減少,全球小麥價格已於7月漲至22個月來的最高點,達每蒲式爾(bushel,計量單位,約35.23公升)7.11美元,漲幅為1973年來最大。食品業人士警告,麵包和餅乾等小麥粉產品的價格預料會上漲,飼料及釀啤酒用的大麥,價格也會飆升。除了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歐盟國家的乾旱天氣,加拿大的水災也嚴重地影響了小麥收成。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也在全球十大小麥出口國之列,連同俄羅斯在內,這3國可能限制糧食出口,以保證本國市場供應。
《紐約時報》2月8日的一篇文章說,近年來中國開始大量進口大豆,確實給世界食品價格帶來了壓力。如果中國也不得不開始進口小麥了,這個問題可真是很嚴重了。美國《商業周刊》2月10日採訪了美國密蘇里州的經濟學家杰生‧布里特,他預測中國今年要進口100萬噸小麥。
CNN引用《未來饑荒》(The Coming Famine)一書作者克里比(Julian Cribb)的話指出,北京已經在非洲租賃耕地種植糧食,因為中國自身的糧食生產已經到了極限。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主任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指出,中國糧食多年來都是自給自足,但近來,中國悄悄地從加拿大和澳洲分別進口了50多萬噸小麥,從美國進口了100萬噸玉米。有人預測,中國玉米進口量到2015年會增加至1,500萬噸。布朗認為,這是中國向主要糧食進口國過度的跡象。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預測,2025年中國需進口1.75億噸糧食,如果按此外推至2030年,中國需進口2億噸糧食,「相當於目前世界糧食出口的總和」。剛剛上市的日本國際雜誌《SAPIO》的封面文章談到中國的糧食問題,標題為〈中國把地球吃光〉。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高級專員何志成直言,如果中國農民知道國際糧價在暴漲,糧價上漲局面有可能失控。「我國糧價多年來一直低於國際價格,被長期壓制,已經積累了巨大市場上漲能量,藉助國內外流動性過剩之勢,未來一段時間糧價上漲的持續性,甚至是報復性上漲幾乎是肯定的。」何志成認為,更讓他擔憂的是,由此可能引發通貨膨脹預期失控,帶動更多商品輪番上漲。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張利庠認為,乾旱效應的傳遞將是「鏈條式的」。首先是糧食價格上升,然後將帶動飼料價格上升、肉食品價格上升,還有一些化工產品,比如谷氨酸、木糖醇等價格也會上升,因為它們都是從糧食中提煉出來的。這些商品上升將影響生活成本,生活成本上升將影響工資。勞動力成本上升將使所有行業受到影響。他預測今年5、6月份到年底期間這種影響將會有所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