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總理朱麗亞‧吉拉徳(Julia Gillard)日前在美國國會一席動情的演說,再度激起了澳洲輿論對於澳洲該如何平衡「澳中」與「澳美」關係的熱烈討論。這些討論一方面充分反映了各類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衝突,但也顯露出澳洲主流民意的重要動態發展。
3月9日,吉拉德在美國國會發表30分鐘的演講,內容有兩個重點。一是強調美國在穩定世界局勢的地位不可取代;二是強調澳美堅固的同盟關係。這兩點乍看之下並無新意,但重點是吉拉德沒有使用模糊的外交辭令,而是用清晰的文字表達澳洲政府的立場。關於第一點,她說:「世界像從前一樣需要強大的美國,尤其是在亞太地區……冷戰中,你們的作用不可替代,在今天的新世界,你們同樣如此。」至於第二點,吉拉德說得不能再明確了:「美國無需懼怕中國,澳洲願意與北方的日本、韓國一起成為美國維護亞太地區穩定的錨。」吉拉德還表示,澳洲對與中國之間存在的差異保持著非常清醒的認識。
吉拉德這樣的演說,聽在久陷經濟停滯的美國人耳裡,精神為之振奮。這個來自地球另一端的雪中送炭,讓美國人倍感溫暖。不過,除了表示出動人的感情外,吉拉德這個演說進一步地標示出澳洲未來國家定位的走向。 澳洲對美轉向 和台灣民眾一樣,崛起的中國,讓澳洲人普遍產生兩種矛盾的情緒。一方面嚮往著和中國貿易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則是擔憂著一個專制國家的強大,會對澳洲長期的國家安全產生威脅。長久以來,在這兩種情緒的擺盪下,澳洲形成了一個以「戰略模糊」為基調的國家發展策略。這個策略的基本邏輯是,為了最大的國家利益,澳洲應該避免在美、中兩國之間選邊站。
這就是為甚麼吉拉德的演說,受到了澳洲部分媒體的批評。例如,《雪梨晨鋒報》3月11日一篇修‧懷特(Hugh White)的文章就認為,吉拉德不應該鼓勵美國當局日益強盛地對中國採取對抗戰略的呼聲,並且主張澳洲政府不應該清楚表示,當美中衝突發生時,澳洲一定會支持美國。
然而,最近三、四年來,種種跡象顯示,澳洲政府已經逐漸降低了這樣的模糊空間,並且逐漸強化和美、日、韓等國組成在太平洋的聯盟。從澳洲和日本之間在2007年簽署的〈安全保障聯合宣言〉開始,到2009年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主張澳洲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並以中國當作假想敵,到去年吉拉德上台後多次的親美動作,再再顯示了澳洲將走出戰略模糊的格局。 對中共人權劣跡與拓展海權的憂慮 澳洲基本戰略的改變,應該和兩個原因有關。第一,2008年發生的中共鎮壓西藏與2009年發生的鎮壓新疆事件,經過國際媒體的報導,對高度重視人權的澳洲民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事件發生的當時,中共想要透過封鎖媒體來管控負面效果,但顯然這樣的策略沒有奏效。其結果是中共多年來苦心營造的開明正面的國際形象,被沖淡甚至完全抵銷。
在澳洲,輿論壓力導致政府內主張透過貿易來改變中國的政治理念(也就是engagement)受到質疑,而主張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共採取強硬態度的理念(也就是confrontation)得到鼓勵。不懂得民主政治基本運作邏輯的中共,顯然低估了這些人權劣跡在國際上的影響。
第二個原因在於,中共不斷透露出令澳洲不安的訊息。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長年快速增加的軍備支出。尤其是近年來,中共積極建立潛艇基地以及組建航母戰鬥團,展現拓展太平洋霸權的意圖。去年中共稱自己對南中國海擁有主權,並指黃海是其關鍵的核心利益,引發附近海域各國的憂慮。
今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Robert Gates)訪問中國期間前後,中共刻意釋放了測試隱形戰機和反航母導彈的訊息。當時澳洲媒體非常關切這個訊息所代表的意義。《雪梨晨鋒報》當時的一篇評論文章即指出,這些先進武器的發展令人不安,並直接建議澳洲應該在與美中關係上向美國傾斜。
中共在拓展影響力的同時,並未展現對區域安全的責任心,這個問題在北韓的議題上呈現得最為明顯。中共不願意幫助,甚至阻撓國際社會對北韓政權實施制裁,讓包括澳洲在內的西方國家認為,中共的崛起不會對區域安全有正面幫助。這也讓澳洲各界認識到美國才是目前能為太平洋海域帶來安全的唯一選擇。這就是吉拉德在演說中強調亞太地區需要美國的背景。 對中共提升防線 今年3月3日,澳洲《時代報》(The Age)一篇題為〈工黨對中國的祕密限制〉的文章指出,早在2009年的一份電報指出,澳洲當時的財政部長斯萬(Wayne Swan)批准的新指導方針暗示,將對中國在澳資源領域與日俱增的影響毫不含糊地採取更嚴苛的政策。這份電報說明了2009年8月澳洲修改外國投資法,提高對提案強制審查的門檻的作法,主要就是針對中共。這個作法顯然表明了澳洲當局基於對中共的忌憚,決定反制中共對澳洲天然資源的影響力,同時也對潛在的投資者發出警告。
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澳洲都知道在跟中共交往時應該築起防火牆,這應該對海峽對岸的我們有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