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觀察

澳洲人那根敏感的神經

澳洲人那根敏感的神經
著名電影明星凱特‧布蘭琪呼籲澳洲民眾支持碳稅的電視廣告,在澳洲引發爭議。Getty Images
第89期
樊家忠(澳洲國立大學經濟學研究員)

台灣的民眾應該已經很習慣「選舉前熱絡,選舉後冷清」這種套路;而澳洲2010年的大選則相反,選舉前很冷清,選後卻充滿了激情。尤其今年1月份年假之後,更是高潮迭起,絕無冷場。其中最扣人心弦也最歷久彌新的議題,當然就是新政府所承諾的「碳稅計畫」。

碳稅計畫本來是工黨的選舉承諾。去年11月大選時,選民對該計畫的支持度很高,因為碳稅徵收的對象是排放碳汙染的大廠商。當時選民「覺得」這些汙染者應該要多付稅,為「他們所製造」的碳汙染付出代價。孰料後來被反對黨大力宣傳碳稅將會使電力、瓦斯、汽油等價格上漲,會增加一般家庭和企業的負擔。結果民氣急轉直下,執政的工黨政府急得跳腳,既無法收回成命,也不知如何推動計畫。

就在這個時候,澳洲著名電影明星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和邁克‧卡頓(Michael Caton)現身電視螢幕,作了一則題為〈Say yes〉的電視廣告,呼籲澳洲民眾支持碳稅。布蘭琪在廣告中說:「最終,讓我們為氣候變化做點甚麼。」廣告一出,原本爭論太久而疲乏的議題,又再次搶占媒體頭版。

觸動反美神經

布蘭琪雖然是澳洲人,其優雅的氣質和卓越的演技深受澳洲人喜愛;但她卻是在好萊塢發跡,透過美國電影成功的女演員。好萊塢是美國文化的象徵,好萊塢的紅牌演員當然也就有著美國的影子。

澳洲雖為英聯邦國家,且在外交上對美國堅定支持,但願意成為你的戰略夥伴並不代表心理上喜歡你。和加拿大民眾一樣,澳洲一般民眾對美國常常在國際事務上頤指氣使的姿態感到反感。許多澳洲人因此在心理上比較親近歐洲,對美國比較疏遠;許多傳統的澳洲人甚至不喜歡美國口音的英語,更對美式食物和文化嗤之以鼻。對這些人而言,好萊塢就是低俗文化的象徵。

好萊塢跟澳洲人的恩怨還不只有這些。多年前一部好萊塢影片《鱷魚先生》,內容將澳洲男主角描述成粗野的鄉下人,讓不少自認為繼承正統英國文化的澳洲人感到羞辱;而這樣的羞辱來自低俗的美國好萊塢,更讓人難以忍受。

因此,布蘭琪的廣告,用好萊塢名人的姿態對澳洲備受爭議的公共事務指指點點,讓不少澳洲人覺得反感。逼得兩位演員出來強調,澳洲籍的他們也有關心澳洲的權利。

網路上的調查顯示,大約有三到四成澳洲民眾,根本不認為布蘭琪有權利對碳稅發言。這麼高的比例,對於一個尊重言論自由的國家,真有點不可思議。

觸動左派的神經

布蘭琪個人去年的收入達到5,300萬美金,可以想見她雄厚的財力。雖然她參與這則廣告沒有收取任何費用,純粹是為了個人理念做義務工作,但她那句「讓我們做點甚麼」的呼籲,卻被批評為「不食人間煙火」。

目前反對碳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民眾不希望碳稅會增加一般家庭的負擔,尤其是那些收入較低的家庭。工黨政府為了消除民眾的這個疑慮,承諾將在碳稅實施後,對低收入家庭提出補償。

布蘭琪作為一個億萬富翁來要求澳洲人負起碳稅的責任,卻完全避談弱勢家庭問題,讓許多關心弱勢的人覺得不能接受。澳洲一個著名談話節目的來賓,即在電視上公開批評布蘭琪完全不知道弱勢家庭所背負的沉重負擔。

碳稅的問題已經在澳洲討論很長一段時間,媒體上各種評論、分析、證據與辯論,讓澳洲民眾對於環繞在碳稅的各種議題有了很多瞭解。布蘭琪的廣告內容卻出人意外地粗糙,並且下了幾個很強的結論。例如廣告中提到碳稅是讓能源生產廠商支付,雖然沒有提到能源價格將因此上漲,但言下之意就是故意忽略大家最關心的「能源稅轉嫁給消費者」的問題。如此強烈的支持碳稅的立場,卻又迴避面對爭議的焦點,讓人覺得廣告的觀點非常偏頗。

因此,媒體上有許多批評即是針對這種好萊塢式的、內容空洞的道德勸說而發。反對黨也逮到機會批評政府只聽好萊塢名人的聲音,卻忽略廣大澳洲民眾的聲音,不願解決實際的問題。

有人在布蘭琪的廣告播出後短短一天,就製作了一個影片,針對所有廣告中提出的觀點提出批駁,並發表在著名的影像網站YouTube上。

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

澳洲民眾對碳稅的看法,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碳稅的問題剛被推上檯面的時候,民眾的支持度很高,因為執政黨刻意將碳稅包裝成一個只有能源大廠需要負擔賦稅的政策。普遍注重環保的澳洲人,當然覺得這是好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媒體的報導與評論下,許多人認識到了碳稅將會透過能源價格的提高轉嫁給消費者。支持度於是急轉直下,因為澳洲普通家庭的能源負擔已經很重了,尤其是近年來飽受高油價之苦。

而碳稅的實施,最終將會採用「cap and trade」──也就是限制總量排放但允許廠商之間買賣排放額度的方式。這樣的管制方法在經濟學上被視為一個相對有效率的做法。這也是執政者為了滿足民間經濟學者的要求而設計的。

相對於台灣而言,碳稅這個例子顯示了澳洲社會關於重大公共議題的討論,有較多的理性空間。這個空間讓許多真實的訊息可以透過媒體有效傳達給民眾,讓民眾可以有較準確的判斷依據,而不致讓意識形態主導。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是一個進步社會的必要條件。這一點,很值得台灣借鏡。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鹿港小鎮巷子裡的美食
來到鹿港,除了古蹟,絕對不能錯過小吃。 第一市場周邊有許多老字號美食,一人準備一百元,從媽祖廟香客大樓散步到民族路,…
瑞士名錶 三大品牌
你知道全世界最高檔的錶,都是機械錶而不是石英錶嗎? 你知道全世界二、三百個鐘錶品牌裡,最受業界敬重,最受拍賣公司、…
狗話連篇
一進小吃店,迎面而來一隻身著紅色亮面棉襖背心的拉布拉多:米黃的毛髮一根根工整地貼著發福的身材,咖啡鼻水亮水亮,臉上帶著淺淺的笑意招呼來客。…
經典語錄之五
劉大偉(美國Kendu肯渡製片總裁,曾為迪士尼動畫團隊少數華人動畫家)── 抽象畫是一個世界大騙局,因為它讓藝術家沒有責任感,…
盤點2011年的「還真沒想到」
年底了,回首2011年首先讓人忘不了的就是全球天災不斷,屈指一算就有紐西蘭基督城地震、日本地震與海嘯和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泰國洪災………
中國稱霸世界的利基和策略
儘管中國的總所得未來頂多只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應該不足以稱霸世界,但中國仍有一些利基可以使它的影響力超過總所得的比例,…
《看》雜誌FB 讚文分享
前google副總裁:大病後,我修的7個死亡學分每件事情的發生,也許都在教導我們一個道理。前谷歌副總裁李開復在經歷一場大病後,…
深夜加油站 遇見蘇格拉底
  這個題目是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名稱。先來說說故事大綱:男主角丹.米爾曼是柏克萊大學裡的風雲人物,不僅家境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