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英國八卦報 危及梅鐸媒體帝國

英國八卦報 危及梅鐸媒體帝國
英國最大八卦報《世界新聞報》的「竊聽門」效應持續發酵,事件越演越烈。Getty Images
第94期
萬厚德、林平

驚爆「竊聽門」的英國最大八卦報《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雖於日前停刊以平息眾怒,但事件並未因此打住。這起事件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世界新聞報》隸屬的英國「新聞國際」(News International)公司,其母公司正是全球知名的傳媒大亨魯伯特.梅鐸(Rupert Murdoch)所一手打造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竊聽事件燎起的烈火正快速向英國警、政界蔓延。除倫敦警察局長辭職外,就連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也遭波及,甚或危及其首相地位。

危機1

英國媒體生態重新洗牌

「竊聽門」事件的起因,是因為《世界新聞報》傳出竊聽被謀殺女童電話,影響警方辦案的嚴重醜聞。之後,更爆出有四千名政治人物與影視名人都遭到竊聽,終至引發全英公憤。為保住既有利益,梅鐸決定7月10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關閉這份具有168年歷史的八卦新聞報(參見《看》雜誌第92期〈涉竊聽醜聞 英八卦報快速關門〉)。該報停刊前,每週出售約267萬份,是英國過去最暢銷、也是最賺錢的報紙。

英國國會也正式要求梅鐸父子與《世界新聞報》前總編柯爾遜(Andy Coulson),親赴國會「給個交代」。為了進一步防堵事態的擴大,年僅43歲、被梅鐸視為自己女兒的「新聞國際」執行長麗貝卡.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在集團壓力下於7月15日宣布辭職,隨後也因涉嫌竊聽案及貪污罪名遭到警方逮捕,偵訊後飭回。倫敦警察局長保羅.史蒂文森PaulStephenson)因曾接受梅鐸前雇員的款待,也在7月17日宣布辭職。

與此同時,彼岸的美國國會也呼籲針對「新聞集團」在美國可能的犯行進行調查。美國道瓊公司執行長兼同屬梅鐸「新聞集團」旗下《華爾街日報》發行人辛頓(Les Hinton),也立即於7月15日宣布辭職。新聞界人士表示,辛頓是為了新聞集團「揮劍自裁」,以免一向聲譽卓著的《華爾街日報》受到波及。

隔著大西洋,布魯克斯及辛頓雙雙於同一天下台,顯示出梅鐸的「新聞集團」正試圖為這起竊聽風暴建立一道防火牆,希望藉執行主管的下台,與報社過去劃清界線,讓報業展望未來。

就在此際,卻爆發了一宗懸疑弔詭的相關案件。引爆整起竊聽風暴的前《世界新聞報》記者西恩.霍爾(Sean Hoare),7月18日被人發現陳屍在倫敦西北方的家中。霍爾去年向《紐約時報》揭發《世界新聞報》利用竊聽手段挖取新聞內幕的做法完全是報社主管授意,且竊聽行為比《世界新聞報》在員警初步調查時所承認的要嚴重得多。稍後霍爾也向英國廣播公司BBC爆料。由於霍爾有酗酒與嗑藥紀錄,死因還有待調查。由於事情太過突然與巧合,這起案件引發了各界的關注與聯想。而這也勢必增加整個「竊聽門」事件的複雜度。

分析指出,與梅鐸投資中國失利的案例相較(參見《看》雜誌第70期〈媒體大亨梅鐸的20年中國情緣〉一文),此次事件帳面損失雖不若前,但影響所及,將可能從此瓦解梅鐸一手創立的「新聞集團」,並改變英國媒體的生態。

危機2

出席聽證會梅鐸最「羞辱」的一天

梅鐸7月19日出席英國下議院「文化、媒體及體育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這是他在媒體界縱橫數十年後首次被傳喚到國會。在聽證會上,梅鐸表示,他是「清理《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亂局的最佳人選」。他還指出,《世界新聞報》前執行長布魯克斯多年前告訴「新聞集團」,該報曾有償從警方購買消息,但他當時並不知道,所以也沒有深入調查。而沒有調查的原因,則是因為「新聞集團雇員多達五萬三千多人,《世界新聞報》占整個集團資產的比重不到1%」。梅鐸認為,他個人對這一醜聞沒有責任,而應該是那些「他信任的媒體經營者,或者他們所信任的人」。梅鐸還在聽證會上說這是他一生中最「羞辱」的一天。

聽證會進行中,出現了一樁意外插曲,事後被媒體大肆報導。有位旁聽男子拿著裝有刮鬍膏的紙碟走到梅鐸面前砸他,並大喝「貪婪」(greedy)。梅鐸的年輕華裔妻子鄧文迪(Wendi Deng)瞬間飛撲上前,先是賞了襲擊者一巴掌,然後把裝有刮鬍膏泡沫的盤子扣到了他的臉上。這樣的戲劇化情節,為沉悶的聽證會掀起意外的高潮。現場目擊者說,梅鐸的臉被刮鬍膏砸中。攻擊他的男子是喜劇演員喬納森.梅鮑爾斯(Jonathan May-Bowles),當場立刻被捕。網路上對鄧文迪矯健且精準的身手給了「比《臥虎藏龍》還精采」的評語。

今年42歲的鄧文迪來自中國,有著運動員背景,1999年嫁給比他年長38歲的梅鐸。

危機3

英國首相卡麥隆慘遭波及

因「竊聽門」而面臨前所未有危機的,不只是梅鐸的「新聞集團」,日子難過的還有英國首相卡麥隆。

因各界壓力,卡麥隆的助手公布了卡麥隆與梅鐸一方多次會晤的情況。從2010年5月上台執政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卡麥隆與梅鐸本人與梅鐸的兒子、「新聞國際」總裁詹姆斯.梅鐸(James Murdoch)以及布魯克斯這三位重要人物一共見了26次面。與「新聞集團」過從甚密,讓卡麥隆被認為一直在討好「新聞集團」,以便在選舉中贏得支持。

此外,卡麥隆前公關主管安迪.庫爾森(Andy Coulson)也曾任《世界新聞報》主編。早在2007年,庫爾森就因涉及竊聽案遭到逮捕,在兩名手下因竊聽遭到判刑的同一天,庫爾森辭去了該報主編一職。但僅僅幾個月後,卡麥隆就聘用了庫爾森為當時仍是在野黨的保守黨提供諮詢。去年卡麥隆入主首相府後,又繼續聘用他當新聞官,這令英國公眾、反對黨人士,甚至是卡麥隆同黨成員紛紛質疑他的判斷力。基於過高的批評聲浪,英國朝野甚至開始討論卡麥隆下台的可能性。據傳,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或有可能取代成為執政的保守黨領袖。

籲解散新聞集團在野工黨聲勢高漲

相對的,這場「竊聽門」意外拉抬了英國在野黨工黨領袖米利班德(Ed Miliband)的聲勢。在英國,梅鐸的「新聞國際」一直採行將媒體與政治融合的作法,此舉隨著他的媒體帝國繼續擴張之際,原本就引發了大部分公眾的強烈不滿。米利班德趁此時機強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呼籲將梅鐸在英國掌控的媒體裂解。他認為,擁有龐大新聞媒體集團的梅鐸,「對英國公眾生活影響力太大」。

梅鐸所打造的「新聞集團」是世界最大媒體企業集團,每年收入達310億美元,版圖橫跨美國、歐、亞、拉丁美洲,並擁有許多電影、衛星和有線電視及出版相關等子公司。在起家的澳洲與站穩腳步的英國,梅鐸分別掌控60%與40%的報紙發行量。

「新聞集團」除了英國的《世界新聞報》、《泰晤士報》、《太陽報》,還收購二十世紀福克斯電視台(Fox),建立美國第四大電視網路,播放時下最紅的美國偶像節目。他也買下《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澳洲等146家報社,以及世界頂尖英文出版商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圖書出版公司。

在美國,旗下的《華爾街日報》是銷售量第一的財經報紙,福克斯則是收視戶最多的電視網。

如今,因為這起竊聽醜聞,米利班德藉機提出希望能達成跨黨派協議,制定能夠減少新聞集團市場分額的媒體所有權管理新規定。他認為,膨脹的權力將致其機構內部出現權力的濫用。

分析指出,由於米利班德的這項主張,讓梅鐸警覺到其既有利益可能遭到瓦解,因而迅速關閉了具有168年歷史的《世界新聞報》,同時自斷左右手,以求自保。

在此「天時」下,米利班德的聲望提高不少。米利班德接掌工黨以來政績乏善可陳,無疑是希望藉此爭取表現,他連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狠批竊聽事件,矛頭直指在集團內外「隻手遮天」的梅鐸,使得支持率隨即急升,比在7月時大增了七個百分點。

此外,受竊聽醜聞的影響,英國文化大臣韓特(Jeremy Hunt)對議會表示,梅鐸收購英國天空電視台(BSkyB)的計畫將提交競爭委員會審議。如此一來這一收購計畫恐將面臨冗長的審核期。輿論認為,這一價值七十五億英鎊的收購交易一旦被否決,將是對梅鐸的重大打擊。

危機4

休葛蘭「諜對諜」錄音證據確鑿

同樣因此案而成為全英注目焦點之一的,則是著名的英國電影明星休葛蘭。

稍早在4月號《新政治家》(NewStatesman)雜誌中,揭露了休葛蘭(Hugh Grant)以諜對諜手法,偷錄自己和《世界新聞報》前記者的對話。某日休葛蘭愛車拋錨,《世界新聞報》離職記者麥克穆蘭(Paul McMullan)的座車跟隨而至,並對休葛蘭猛拍照。休葛蘭雖對其行徑十分不滿,但迫於身處前不巴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地,只好搭他的便車。後來麥克穆蘭邀休葛蘭到自家酒吧小坐,並稱要將合照掛在酒吧裡不公開。但是,麥克穆蘭翻臉不認人,轉手卻將照片賣給了《周日郵報》(Mail on Sunday)。

在《新政治家》的建議下,休葛蘭配備了影藏式攝影機與麥克風,再次前往麥克穆蘭的自家酒吧晤面。過程中卻意外錄得麥克穆蘭承認「新聞國際」執行長布魯克斯「授意記者竊聽」的精采對話。陰錯陽差之下,使得休葛蘭成為後來引爆竊聽醜聞的要角之一。

休葛蘭隨後發起了連署規範媒體的反竊聽法案,隨即獲得至少八千三百位名流響應。包括知名的影星裘德洛(Jude Law),也對新聞集團旗下的《太陽報》提告,控告該報於2005年與2006年竊聽其電話。球星貝克漢(David Beckham)則正在考慮控告「國際新聞」非法竊聽。

危機5

美國國會隔海調查罪行

至於美國方面,國會也已提出調查「新聞集團」在美涉及的相關劣行。不過白宮對此事目前仍保持沉默,分析認為,這主要還是著眼於半年後的大選考量,畢竟,美國媒體對於政治立場並非中立。

主管歐巴馬政府權力交接的民主黨重量級人士、前白宮幕僚波德斯塔(John Podesta)則以「報應」二字回應此案。波德斯塔表示:「這不是一個流氓編輯惹出來的禍,這個新聞帝國所標榜的行為規範正開始爆炸和解體。」他還說:「他們慣於賄賂官員,現在爆發的事件將延燒一陣子,我不認為這件事會在兩週內平息。」波德斯塔是美國進步研究中心的創辦人,該自由派組織曾呼籲聯邦政府,根據美國的《對外行賄法》調查梅鐸的「新聞集團」。

業界公認梅鐸是個精明的生意人。不過,在他龐大的事業版圖中,卻獨缺中國這塊。這並不是他沒有眼光,只能說再怎麼會算計,就是差了中國領導人一截。

危機6

勤耕中國鍛羽利益盡歸中方

早在90年代末期,「新聞集團」就以購得電視台股權方式進入中國。不過中國當局將其傳播範圍控制在廣東,嚴格限制其在別的地區發展。梅鐸為了獲取最大利潤,不惜放低姿態以迎合中國當局,姿態之低甚至被媒體界批為「曖昧」。

1993年,梅鐸買下了香港衛星電視(StarTV)63.6%的股權,並準備與鳳凰衛視聯盟。意氣風發的梅鐸顯然不清楚中國和西方世界不同,他在當時宣稱:「衛視(StarTV)對全世界的極權政府構成了明確的威脅。」此話一出,讓中國當局頓生警覺,埋下日後全力打壓「新聞集團」的伏筆。

幾個星期後的10月,中國當局頒布了《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個人不得安裝和使用衛星地面接收設施」、「各地的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和電視轉播台,一律禁止轉播衛星傳送的境外播放的電視節目」。

中國立法之神速、有效,讓擅長操弄媒體的梅鐸看傻了眼。眼看到口的鴨子要飛了,剛挺直的腰桿又得放下,且放得比過去還低。他首先在旗下中國香港星空衛視中封殺了經常播放中國人權紀錄片的英國BBC廣播網;接著透過旗下平面媒體,出版鄧榕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並在紐約私宅設宴款待鄧榕;1997年前中國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訪美時,梅鐸在他的福斯電視系統裡為江造勢;1998年,旗下平面媒體片面取消了為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出版回憶錄的合約;2001年梅鐸的兒子、「新聞集團」副總裁詹姆斯.梅鐸,公開批評境外媒體熱衷於對中國做負面報導,並藉機以詆毀法輪功向江系人馬表態。

然而,老謀深算的中國領導們未因一連串高調的示好行動,就把梅鐸的「失言」一筆勾消;相反的,中共藉此態勢利用梅鐸的「中國夢」,展開深層的布局。中方准予「新聞集團」與鳳凰衛視的聯姻持續進行,並讓梅鐸取得了45%股權。1998年鳳凰衛視正式開播,1999年覆蓋廿五個歐洲國家的鳳凰歐洲台開播,2001年鳳凰美洲台開播。媒體稱,鳳凰衛視在相當程度上,完成了對全球覆蓋。

2002年3月,「新聞集團」旗下的星空衛視被允許在廣東以有線網落地,這也是中國當局首次允許境外電視頻道通過國內有線網播放。但交換條件是,「新聞集團」必須協助CCTV-9(央視)在美國和歐洲落地。

一連串的紅利,讓奉行「一切為生意服務」宗旨的默克多繼續沉醉在「中國夢」中。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當時以「在長期向中國領導人叩頭之後,梅鐸總算等到了『分紅』的時候」來形容梅鐸當下的心情;《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則以「對梅鐸這樣一個驕傲自負的人,長期取悅中國實在是難為他了」來形容他的行徑。

當中方布局完成後,梅鐸的「失言」舊帳開始被清算了。

2004年起,中國當局以同樣的速效頒布了針對外媒投資內地市場的一連串緊縮政策。包括不得獨資、中方資本額不得低於51%、法人需由中方委派、不得製作新聞或政治類專欄節目等。影響所及,讓原本看好的青海衛視與香港星空傳媒聯姻破局,「新聞集團」現虧數千萬美元。

隨後於2005年起,中方在一些政策上,開始進行擴張限制,並強調「反西化、反分化、反滲透,維護國家安全,守好輿論陣地」的廣播影視「基本職責」。同年,正式否決原本同意的「新聞集團」中國境內擴張計畫。

至此,梅鐸真是欲哭無淚了。二十億美金的投入與十數年的屈膝耕耘,眼看即將血本無歸,在商言商的精明讓他不得不認賠殺出。2005年起,梅鐸陸續出脫包括鳳凰衛視等合資媒體的股權。2010年8月,「新聞集團」宣布,將其獨資擁有的三家華語電視頻道,出售給由中國官方支持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hina Media Capital,簡稱CMC),正式從中國撤資。

中國夢碎仍難忘情

不過,梅鐸第一階段的中國夢雖已破碎,但是他仍未放棄對中國的布局。

2007年8月,梅鐸高價收購美國道瓊斯商業新聞集團,該集團旗下的王牌媒體《華爾街日報》也在隨後的收購行動中納入囊中。當時就有媒體人士擔心,梅鐸為了進軍中國市場而軟化了《華爾街日報》一貫對中國報導較為強硬的口徑。其實,梅鐸早就表達過對《華爾街日報》長篇大論式的商業報導的厭倦。同時,他對該報經常批評中國的導向也有微詞。觀察家指出,經過四年來的觀察,正如先前部分媒體人士的擔心,《華爾街日報》已鮮少對中國的政治提出評論,並將中國議題導向以財經為主的方向,且評論風格上也較具傾向性。

分析認為,《華爾街日報》的轉向,代表了梅鐸仍不忘情中國市場。同時,他也體會到,全球當今的經貿焦點,幾乎都圍繞在中國周遭,而中國經貿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因此,選擇最具財經專業權威與高人氣的《華爾街日報》做為重返中國的跳板,是再適切不過的事。

「竊聽門」事件是否會如「新聞集團」所期的在幾週內落幕,可從美英兩國的官方態度一窺究竟。分析認為,美國正值大選期間,白宮應該不致傻到主動去碰觸此一涉及「媒體帝國」的議題,更何況,頭疼的美債問題正燒得兩黨焦頭爛額。而基於「新聞集團」的政治傾向,共和黨也當不至於對該集團開刀。

至於在對公眾人物道德標準要求嚴格的英國,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以首相卡麥隆與「新聞集團」過從甚密的交往來看,首相之位極有可能不保;而裂解「新聞集團」的相關法案在天時地利的情勢下,通過立法應不是問題。

果真如此,「竊聽門」事件對英國甚至全球媒體界而言,有其值得引以為鑑的意義。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樂趣經濟
現代的經濟活動,樂趣似乎已經成為關鍵因素。除了電影、主題樂園、線上遊戲等娛樂事業之外,許多的行業,如果缺乏樂趣,客戶便馬上流失,…
歐巴馬的不祥之兆
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已被不少人認為是最出格、最熱鬧的總統大選。這場「黑人、老人、女人」主導的選戰,本來由於希拉蕊在黨內敗選退出而少了一些刺激…
2014年3月 數字看台灣
洪仲丘案一審出爐 最重判8個月 陸軍542旅下士洪仲丘遭虐死案,一審判決於3月7日出爐。桃園地方法院認為18名被告非蓄意虐死洪仲丘,…
金恆煒戰勝癌症的祕訣
台灣《自由時報》專欄作家金恆煒先生十二年前被查出胰臟癌,三年後又被查出淋巴癌,不僅至今倖存,而且仍在孜孜不倦地寫作,成為醫療和人生奇蹟,…
特首狼性畢露 萬箭齊射香港
香港特首梁振英完成「清場」,鎮壓了雨傘革命,壓制了不同聲音以後,香港政改就進入第二輪諮詢期。所謂諮詢,自然是讓人講話,而由政府耐心傾聽,…
機緣巧合 顧立雄走上對抗威權之路
在法庭上雷霆萬鈞、被律師界稱為「顧老大」的元老級律師顧立雄,一般人很難想像他隱藏在內的真實性格。…
黑衣亂港 市民獵鷹
中共政治局常委兼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問香港,造成中國領導人訪問香港以來民意反彈最大的一次,主要是警方接管香港大學保安,導致校園淪陷,…
怕流感 小心吃
這波由豬開始的流感從今年初就搞得人心惶惶,先是危言聳聽說會死幾萬人,嚇得全球都出了冷汗。結果大陣仗防疫後,才發現被病毒詐胡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