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一樓大廳擠得水泄不通。不同於以往的政府機關記者會,今天的記者會氣氛熱烈,與會者無不興奮莫名!
抬頭一看舞台前的四個大布幕,會場的熱鬧滾滾景象,瞬間獲得解答:
明華園戲劇團《八仙傳奇─曹國舅》
唐美雲歌仔戲團《六度經─仁者無仇》
河洛歌子戲團《天鵝宴》、《御匾》
黃香蓮歌仔戲團《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這是文建會主辦的「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當代歌仔戲精緻劇場」宣傳記者會現場。來到此,彷彿來到傳統廟口一般,歌仔戲四大天團的當家生旦──孫翠鳳、許秀年、王金櫻、黃香蓮等國寶級演員難得同台。無怪乎台下的媒體記者甚至政府官員都興奮不已!
今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精采上陣。文建會自6月起陸續推出一連串經典好戲,具有「台灣本土原生戲劇」特質的歌仔戲,最能突顯慶祝建國百年之意涵,因此文建會一連串推出「2011外台歌仔戲匯演」、「黃金內台」、「當代歌仔戲精緻劇場」等三個系列的精采演出,於台灣北、中、南輪番上陣,讓台灣的歌仔戲迷們過足戲癮。
戲說百年,重溫傳統戲曲之美
歌仔戲約在百餘年前形成於蘭陽平原,稱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以「民謠小調」為基礎,初期盛行於宜蘭許多「莊仔頭」,是農村子弟農閒的娛樂。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各劇種表演藝術的菁華。大幅改良後的歌仔戲,以野台的表演形式活躍於酬神廟會中,因此稱之為「野台戲」或「外台戲」。
1910年代起,歌仔戲進入了商業劇場以售票營利方式演出,稱為「內台歌仔戲」。內台的演出促使歌仔戲結合了燈光、機關布景等舞台技術。為吸引觀眾,歌仔戲新編戲碼,從單元劇變成連續劇,服飾方面也更加華麗。直到後來電視媒體普及化之後,內台歌仔戲才日趨沒落。
到了1950年代,台灣當時最普遍的電子媒體和娛樂工具──廣播電台,爭相播放歌仔戲。知名歌仔戲演員如楊麗花、廖瓊枝、黑貓雲等,都曾在廣播電台演唱,其「無影但有聲」的演出方式,使得歌仔戲演員更為著重唱腔的表現。
爾後1962年「台灣電視公司」開播,歌仔戲首次登上電視螢幕,一時間造成轟動。隨後「中國電視公司」及「中華電視公司」陸續開播,都開闢時段播出歌仔戲節目。電視歌仔戲造就了不少歌仔戲界的偶像明星,如楊麗花、葉青、王金櫻、李如麟、黃香蓮、許秀年等。直至今日,仍有許多觀眾在各地組成後援會持續支持偶像。
歌仔戲的過去與現在
以上台灣歌仔戲從發源地──宜蘭的傳統「落地掃」(按:發展初期子弟們組成陣頭迎神遊行,邊行進邊演唱歌仔,當走到空曠處,便取來竹竿圍成表演區,演唱曲調、舞動身段,搬演戲文,稱為落地掃。)出發,逐漸流傳至全台各地;然後到了外台,漸成為廟口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繼之堂堂進入內台戲院,觀眾須買票進場觀賞;後來又躍上電視台,成為家喻戶曉的連續劇集。直到80年代後,「精緻歌仔戲」口號出現,台灣歌仔戲陸續躍上現代劇場,於國家最高藝術殿堂──國家戲劇院演出,展現其精緻多元的藝術風貌。
歌仔戲經過多年來的改良轉變,並吸收現代西方劇場藝術菁華,將藝術推向極致。如今,這項台灣傳統戲曲被外國人譽為「台灣歌劇」(Taiwanese Opera),越來越獨當一面、走向國際。
走過一百年,歌仔戲不僅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劇種,也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生命記憶。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台灣社會娛樂越來越多元,曾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本土傳統戲曲──歌仔戲表演藝術,發展一度停滯,甚至有沒落的趨勢,令戲劇界人士與學者專家憂心不已。
而今,無論政府或民間,對於最能代表台灣本土文化的歌仔戲傳統戲曲文化,皆不遺餘力地努力傳承。這個擁有百年歲月的活潑劇種,將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工商業社會中保有其傳統意涵和原型價值,抑或成功轉型,其未來走向值得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