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不經意地瀏覽網路新聞,其中「鐵達尼奏到最後樂隊小提琴恐成最貴遺物」引起了我的注意,文中附上《鐵達尼號》(1997年電影)裡樂隊在甲板上演奏的短片,以及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真實版的樂隊指揮哈特利(Wallace Hartley)正持著這把小提琴。
哈特利紳士般優雅的清瘦臉頰,使我不禁想起電影裡的經典片段:船身逐漸沒入冰冷的海水,乘員陷入慌亂與恐懼,樂隊依然演奏到最後。一首《與主接近》(Nearer My God To Thee),悲愴的琴聲搭配一幕幕乘員死亡前的平靜:船長和船體設計師決定葬身海底、年邁的老夫妻躺在床上緊握住彼此的手、慈母為年幼的兒女講床邊故事。
根據航海日誌,鐵達尼號於西元1912年4月14日晚上11時40分與冰山碰撞;15日凌晨零時15分為頭等艙乘客演奏的樂隊,在救生艇入口的梯級附近繼續演奏;凌晨2時20分,鐵達尼號沉沒,死者約1,500人。
試想,面對死神步步逼近,演奏的當下是何種心情?或許他們早已習慣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訴諸音樂,以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又或許演奏是他們終生的志業,即使下一秒就要被大海吞噬,仍不願在生命的樂章畫上休止符。
鐵達尼號過去展示及拍賣的遺物,包括號稱「索命鑰匙」的郵務處鑰匙、生還者的救生衣、第一個被搜救船隻找到的生存者的電報申請書,欄位寫著「不用擔心,已經安全獲救」、蓋有鐵達尼郵戳的明信片和信件、瓷器、樂譜、乘客的衣物和錢幣等。
睹物興情,哪怕是一張破損的鈔票,也足以讓人懷想主人可能是頭等艙的富商、三等艙的勞工或船員,當年搭上20世紀最巨大豪華的「不沉之船」,不幸遭逢悲劇,永遠沉睡在幽暗深層的大西洋……
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將於今年4月6日再推出3D版《鐵達尼號》,不少網友質疑這是藉此再海撈一筆。不過早已把《鐵達尼號》看不下十遍的我,仍會抱著緬懷之情,進電影院重拾扣人心弦的片片段段。相信經歷過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嶄新的體悟。
今年是這場重大海難的第100週年,哈特利與夥伴們面對死亡的無懼與對音樂的堅持,仍被後世所頌揚,悠揚的琴聲,彷彿也迴盪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