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三個字在《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雙雙締造國片奇蹟之後,不僅是一個改寫台灣電影歷史的名字,更儼然成為夢想與堅持的代名詞。
然而,光鮮亮麗的成就背後,隱藏著十多年來刻苦的電影路。魏德聖導演在40歲那年拍了《海角七號》,靠口碑開出亮麗的新台幣5.3億元票房成績,一夕之間從原本默默無聞的Nobody,到家喻戶曉的Somebody。23歲到40歲之間所忍受的孤寂、壓力和艱困,誰解其中味?
昨晚十多名基督徒藝人發起舉辦「人間四月天」活動,精彩的節目讓台北小巨蛋沉浸在一片溫馨氛圍裡,同樣是基督徒的魏導也前往支持。當他在後台的化妝間休息等待時,不少藝人朋友或是工作人員像是小粉絲一樣,開心地來找他合影留念(其中包括小編我),他總是帶著害羞靦腆的笑容點頭答應。
後來趁著空檔,我稍微和魏德聖閒話家常,談談現在《賽德克•巴萊》的宣傳狀況、下一部作品的進度,還有他就讀森林小學的兒子。我問他,要將兒子送去接受體制外的教育,長輩們是否有微詞?他說有,但後來看到孩子過的這麼快樂,也就慢慢接受了。他認為誰說一定要「會」讀書?讀書不是唯一重要的事,孩子能自由快樂地學習,才是他所重視的。
後來,魏導要登台了,於是我們結束交談。他的溫文儒雅和平易謙沖令我印象深刻,我回想起今年2月初參加國際扶輪3520地區扶輪青年領袖營,魏導獲邀前來分享自身經驗,以勉勵台下近百名年輕人。當魏導一進場,在座的青年為了親眼目睹他的風采,各個伸長脖子、將身體傾前,不時發出刻意壓低的驚呼聲——這就是魏德聖本人(當然還是包括小編我)!
當時他簡單樸素的衣著、背著後背包,被眾多會場工作人員簇擁著,如眾星拱月。平靜的月亮淺淺地微笑著、不發一語,散發著舒適迷人的光芒;而周遭的星星們左一句「魏導,歡迎!」,右一句「魏導,這邊請!」,閃爍著按捺不住興奮的光芒。
座談會中,魏導不斷強調:「培養對生活的感受力,要有人文素養。」他表示技術是最容易學的,任何人都能在兩年內就能把一個技術學好,但人文素養才是最難的,一生都需要學習,尤其兒時的培養也很重要。
我們可以培養對生活的感受力,學習好好與人相處,時時站在他人的角度設想,才能明白他為何要這麼做,而非以主觀的偏見去論定,這也是《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的精神之一,讓人看見莫那•魯道身為族人領導面對外來者侵犯家園的那份傲氣、掙扎、不平與痛苦。他還提到,任何產業都不應該過於強調技術與技巧,卻忽略人與人的對話、感受。
先前《賽德克•巴萊》的動物特效受觀眾議論,認為特效技術拙劣。魏導表示,其實用動畫做出來的動物非常逼真,但只要讓畫面跑起來,看起來就是假。為什麼呢?他認為這就是缺乏對動物的體察,不知道真實的山豬怎麼跑、鳥兒怎麼跳,特效技術一流,卻失去神韻與靈魂,也是白搭。這就是為何他認為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並具備人文素養的重要,不要淪為技術的傀儡。
「最難熬的時候不是選擇做與不做,而是你會做,但還看不到成果。」這是魏導對自己在成名前所下的註解。2008年出版的《小導演失業日記》書中,魏導深刻寫出自己在周遭種種不確定因素試圖侵蝕信心時,卻仍想奮力一搏的心情。
他舉例,選擇要不要成為運動員是一回事,決定當運動員之後到奧運為國爭取榮耀又是另一回事,然而,最難熬的是後者。前者只是在「做」與「不做」之間兩選一,後者卻要在漫漫長路中磨煉心智:在未看到成果之前,你會不會輸給質疑自己的聲音?
未來,魏導還要繼續「用電影說台灣的故事」,下一部作品是《台灣三部曲》,見他在闡述故事架構時,像一個開心小男孩,直率地談著自己的夢想。相信他會在經驗的累積、歲月的淬鍊之後,再次拍出感動人心的好作品,而我也引頸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