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近來一連串的改革博得國際正面評價:八大工業國集團4月表態願考慮放寬對緬甸的制裁;英國首相卡麥隆訪問緬甸,提議歐盟暫停對緬甸的制裁;隨後不屬於歐盟的挪威宣布將解除對緬甸的經濟制裁;澳洲將針對包括緬甸總統登盛在內的二百多人解除旅遊與財務禁令;美國與日本放寬對緬甸的金融制裁,並允許美國的非政府組織在緬甸營運;歐盟也將跟進解除部分制裁,但不包括解除武器禁運;日本也同意免除緬甸的債務,並恢復提供開發貸款。
過去一年,緬甸開始放寬鐵腕統治,4月初甚至進行國會補選,擁有664席的緬甸國會開放45個席次補選,緬甸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囊括44席次,大獲全勝,翁山蘇姬得以進入國會。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緬甸當局對改革認真以對,應受鼓勵,緬甸現在需要的是和世界其他地區接觸、經濟發展及國際援助。不過由於緬甸對北方邊界少數克欽族仍舊採取鎮壓手段,因此對於解除武器禁運有所保留。
美歐積極回應緬甸改革
美國財政部4月17日宣布,將放鬆對緬甸的部分制裁措施,美國人將被允許在緬甸從事非營利性的發展援助、教育、宗教、民主建設和改善政府治理等活動,相關金融交易將免受制裁。美國也將很快提名駐緬甸大使的人選,並將在緬甸設立美國國際開發署辦公室。
英國首相卡麥隆於4月13日踏上緬甸國土,成為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殖民獨立60多年來第一位前往緬甸訪問的英國首相。他在和翁山蘇姬會面的聯合記者會上提議歐盟暫停對緬甸的制裁,並邀請翁山蘇姬6月訪問英國。
緬甸總統登盛於4月20日訪問日本,日本同意免除緬甸的三千億日元債務,並恢復向緬甸提供開發貸款。
歐盟4月23日宣布,對緬甸的制裁於4月30日到期後,將暫停大部分制裁一年,以獎勵緬甸一連串戲劇性的改革。但部分專家警告,緬甸雖然推動政治改革,但仍不是個民主國家,不宜貿然解除制裁,否則一旦緬甸走了回頭路,要再讓歐洲國家一致同意對緬甸進行制裁將有困難。
拉攏緬甸制衡區域均勢
西方國家有意藉由翁山蘇姬的正面形象,快速將緬甸現任政府描述成一個正在朝向民主、開放的政權;同時,長期處於軟禁狀態的翁山蘇姬,似乎一旦進入國會,政治能力就會獲得三級跳。分析指出,這種想像其實不合常理,它並沒有顯示西方對於這個區域的策略性思考,只反映了他們拉攏緬甸來形成制衡區域均勢的焦慮。
有媒體憂心地表示,緬甸的貪腐與暗藏的人權問題,尤其是軍方掌控的絕對多數國會,是否讓翁山蘇姬成了類似中國人大的橡皮圖章?為解除經濟制裁而替軍方背書?
緬甸民主化對中國起示範作用
不過,緬甸民主化是美國亞太大戰略的一環,緬甸民主化若能成功,也可能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帶來示範作用。
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宣布美國將重返亞洲。這項宣布不僅讓翁山蘇姬及其政黨燃起新希望,也讓長期依賴中共的緬甸軍政府有了新的選項。對翁山蘇姬來說,緬甸終於看到民主的一線曙光。對緬甸軍政府來說,與北京走得太近,只是中國大陸在東南亞戰略的一枚棋子,而且國際地位低落,飽受世人羞辱,顯然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
2010年開始,由於北京在核心利益、釣魚台列島與南中國海的立場侵犯到華府利益,加上雙方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矛盾日益浮現,美中兩國對峙局面逐漸成形。2011年底,歐巴馬訪問亞太地區,號召盟國與夥伴參加美國率領的「泛太平洋夥伴關係」。美國既然言行一致,緬甸軍政府自然也加快改革腳步。2011年底,希拉蕊成為55年來首次造訪緬甸的美國高層官員,高度肯定緬甸的改革。
緬甸軍政府如今邁出民主化的第一步,但未來仍充滿障礙與陷阱;然而,只要登盛不斷推動改革,翁山蘇姬與緬甸人民繼續推動民主,加上美國的鼎力相助,緬甸走向民主化應是可期,這也會對中國大陸與13億人民產生擋不住的示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