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當局自4月1日起解除了近半個世紀的報禁,除了開放民營日報外,同時准許美聯社與日本廣播公司開設辦事處,成為除了來自中國官方的新華網與《光明日報》外的頭兩個境外媒體。原本3月擬立法通過的《印刷出版法》,在媒體界普遍憂慮下,當局暫緩公布,預計6月將送交國會。
緬甸當局開放媒體的作為並未讓人民對過去有更多的釋懷,而翁山蘇姬近乎與軍政府妥協的態度,也引發部分民眾的不滿,《紐約時報》甚至以「招安」二字形容翁山蘇姬當前的處境。至於越演越烈的宗教衝突,已經成為阻礙緬甸民主化的另一樁隱憂。
允許16家報刊發行日報
在這一波的報禁解放中,包括了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所屬全國民主聯盟(NLD)發行的《民主浪潮》日報(D-Wave)在內的16家媒體。許多原本在軍政府執政期間遭到驅逐的本地媒體也獲准重返緬甸。在過去,這些民營媒體僅能發行週刊,當局總是在審查上百般刁難,導致他們錯失發刊時間。
緬甸當局原先也禁止外國記者長期駐留,如今美聯社與日本廣播公司獲准成立辦事處。至於審查作業,在緬甸總統吳登盛兩年前上台後,已將事前審查制改為事後審查制。
基礎建設不足存活困難
受到當局1964年以來長期的桎梏,緬甸報業的印刷基礎建設嚴重不足。由於民眾對國家媒體興趣缺缺,使得民營報刊廣受大眾青睞,10年來成長近200家。如今16家報刊媒體被核准轉型日報,蜂擁而至的日報印刷需求,讓印刷廠根本無法消化。
另外,由於緬甸網路不夠普及,電子化編輯作業能否即時傳到印刷廠也成為營運上的盲點,大量合格新聞採編人員的需求也非當前緬甸產學界所能即時提供。而媒體賴以為生的廣告營收,更是由「特供」所供養的國家媒體所壟斷,民營報刊如何打平開銷,也成為一時難以逾越的鴻溝。緬甸媒體界估計,在基礎建設嚴重不足、立足點不平等與市場相互排擠效應下,這16家媒體最終恐怕僅存不到5家。
擬推印刷出版法變相箝制
今年3月,緬甸當局發布《印刷出版法》草案,其中包括禁止媒體報導、禁止出版商刊登任何「反對和觸犯」前軍人政府在2008年擬定的《憲法》、禁止刊登任何「擾亂法治」、「煽動動亂」、「違反憲法或其他現有的法律」等新聞,以及明訂出版物若未登記在案負責人最高將面臨6個月刑期、當局將委任「註冊官」負責監督媒體和發放出版准證等規定。
草案公布時輿論大譁,在野各政黨紛紛發言指出,當局「撤銷媒體審查、開放言論自由」的說法根本是空話,草案本身就足以說明當局掌控下的立法權依舊違背了自身的承諾。總統吳登盛雖然立即要求暫緩實施,但是,當局依然表明,將在6月提出送國會審查。
解除報禁固然顯示緬甸民主改革即將邁入另一個進程,但也更加突顯了內部兩股勢力的矛盾,特別是近期發生的克欽邦軍事戰爭與境內四起的宗教衝突。吳登盛政權原本極力促成的北方克欽族停火談判,由於不願釋出更多政治利益,雙方再度發生衝突,當局也毫不避諱地採取大規模的軍事武裝力量進行清剿,導致過去軍政府時代一貫的壓制手段又再次重現,讓緬甸的民主改革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
宗教民族衝突日趨嚴重
此外,從去年6月和10月在若開邦爆發的穆斯林群體羅興迦人與當地佛教徒之間的衝突,演變到近期針對穆斯林的暴力事件,已開始在境內大規模延燒,甚至逼近仰光,讓緬甸的民族對立和宗教衝突問題,成為民主改革進程最大的阻力。
由於緬甸長期以來始終不承認羅興迦人為緬甸族群之一,當局甚至在1982年立法將其除籍,造成該族群與當地人民的緊張對峙關係,衝突與屠殺事件時有所聞。吳登盛當局雖然已下令成立9人緊急委員會,並將嚴懲教唆煽動的不法分子,但被點起的這把衝突惡火,恐難澆熄。
當地NGO人權組織指出,該事件是有心人士所挑起,主要目的在於打擊和干擾當今政府的民主與經濟改革進程。隸屬執政黨的部分國會議員也承認事件擴大的內情並不單純,不過,他們認為事件幕後是為了驅逐羅興迦人,但這將對民主經濟改革進程產生極大影響。分析認為,混亂的社會局勢可以成為軍事干預的最佳藉口,而挑起民族與宗教對立是最快速的手法,也是獨裁政權最擅於應用的手段。
翁山蘇姬或遭招安
緬甸的民主改革還遭受另一種形式的挑戰。《紐約時報》近期的報導以翁山蘇姬或已遭緬甸軍政府「招安」來形容當前緬甸改革的處境。
身為國會議員的翁山蘇姬,接受吳登盛政權的指派,前往調查一起因中緬合作開發銅礦而迫使當地少數民族遷村導致衝突的事件。當時衝突的處置失當,警方負有責任。翁山蘇姬與民眾懇談,呼籲居民應合法抗議。但是,民眾顯然不領情,他們認為翁山罔顧了抗議申請均遭當地政府無情駁回的事實,且未站在他們的立場替少數民族發聲,痛斥翁山已背棄了人民對她的愛戴,也辜負了她的身為緬甸民主獨立建國的父親。
此外,緬甸首都內比都3月27日舉行慶祝建軍68週年閱兵儀式。在閱兵儀式上,將星雲集,翁山蘇姬赫然出現在第一排的VIP席位上。她不但被安排坐在前排座位,還與過去軟禁她的軍事高層比鄰而坐。翁山蘇姬過去數月來已多次公開暗示,應擴大與軍方合作,1月還表示她喜歡緬甸軍隊。專家認為,雙方相互利用的意圖甚為明顯,軍方利用她洗刷半世紀專制暴政的劣行,翁山則以接受邀請表示她不是他們的敵人。
有人認為,翁山此舉形同認同軍方在緬甸民主化的道路上繼續掌握大權。《紐約時報》也說,緬甸軍方倘若再次坐大,必須歸功於翁山蘇姬使其正當化,甚至認為翁山或是被招安,並已落入當局算計之中。
從宗教衝突到銅礦事件的沉默或發言保守、從軍方招安的跡象到「喜歡」緬甸軍隊的妥協立場言論,各界對翁山批判的聲浪一波波接踵而至,也讓堅持以理性、合法的方式進行抗爭訴求的翁山蘇姬承受了遠超過以往軍政府所施予的壓力。
從過去的經驗中,翁山蘇姬清楚明白,與其與軍方對著幹,不如尋求妥協,抓住這場由具有軍方色彩的吳登盛所主導的改革機會,以便先爭取93%席次由軍人控制的國會同意修法,取得她在2015年大選得以參選總統的資格,並爭取時間讓國際的介入更深更廣,促使這場民主改革成為一個無法回頭的既定之路。翁山蘇姬或許認為,唯有如此,才能讓她與她的政黨有機會成為下一波真正改革的主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