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棒球電影《KANO》 傳達一個時代的夢

《KANO》劇照。
果子電影提供
第142期
艾艾子

我們叫棒球,日本人叫野球。我們叫電影,日本人叫映畫。嘉義農校呢?我們叫他嘉農,日本人也叫他嘉農。當1931年嘉農在甲子園冠軍戰敗北時,全場喊出了「天下嘉農」。

很多朋友應該與我一樣,看過許多日本的棒球漫畫,如《巨人之星》、《TOUCH》等等。他販賣的要素無他,就是青春、熱血,或許還有「我要帶你去甲子園」的愛情故事。內容如:揮汗如雨地練習、魔鬼教練的溫柔、敵我的惺惺相惜、敗戰後的淚水等等,都是讓我非常懷念的橋段。

魏德聖編劇的《KANO》,把那些青春熱血的元素翻了一番,並且加入了其他元素,呈現不同於日本漫畫的青春棒球夢。而且,這個造夢者是我們台灣人,他用本土的題材拍出了一部高質感的電影。我們的棒球夢與電影夢相結合,魏德聖創造了屬於台灣人自己的感動。

《KANO》成功創造了話題、票房與感動。感動人心的要素來自於奮戰不懈的意志。這個故事有一個天真的設定:「三族共和」。也許在生活的場域中,日本人是統治者,不過,電影中的球隊,可是無分族群的。導演透過日本教練的發言,道出了運動場上是不分族群的。我想,這是魏導想訴求的一個主軸。試想:一支從未贏過的高校棒球隊,脫胎換骨成為甲子園的勁旅;而且,他是真的故事,這本身就是傳奇。電影雖然加了許多非戲劇中必須要的元素,但大抵上,嘉義農校在1930年代的傳奇應該被記憶、被傳頌、被賦予新的意義。這部電影中,我們看見了製作團隊的努力。

電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教練近藤兵太郎(永瀨正敏飾)。電影介紹中說他採用斯巴達式的魔鬼訓練,可是電影內容對於「魔鬼」的部分著墨並不多,充其量只是跑步,或者在泥濘中冒雨練球。

永瀨正敏演得比較溫柔,話並不多,而且有不動如山的特質。譬如,他一邊和妻子下盲棋,一邊寫毛筆字,面對妻子的抱怨,他卻如如不動。說是如如不動嗎?倒也未必,他曾經當過野球的逃兵,內心有揮之不去的陰影。戲中拍了一幕他醉倒在田間的戲,形象化地比喻了近藤教練的處境。

看多了日本的小說與電影,其實近藤教練傳達的信念非常「日式」,並沒有甚麼新奇之處。台灣老一輩口中所說的「日本精神」也就是如此:練球到天黑,抱病還是練習,永不放棄,燃燒最後的力量投出最後一球。這「熱血」、「鬥魂」是該劇的賣點之一。

單從商業電影的角度來說,觀眾喜歡看、票房佳,其實已經達成目標了。不管你是搞笑還是灑狗血,任何一部片子,尤其是國片,上檔十天賣座超過一億,那真的是成功。

不過,《KANO》引起的討論,除了片子本身,還有「史觀」的問題。它上映後不久,網路上也出現了一些非關電影的討論。大抵上,我也感到滿奇怪的,為甚麼2014年台灣年輕人拍的電影,會呈現出這樣的歷史視野。如果是日本人拍出這種視野的電影,我毫不訝異,因為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日本統治台灣期間,一個來自愛媛縣松山市的棒球教練,在台灣找到了第二春,重拾球棒,訓練台灣的選手,重返甲子園,其實是非常好的日劇。如果是日本導演拍出這麼一部日劇,我想我還是會去欣賞。

問題點不在於「電影」,也不在於「棒球」。問題在於《KANO》牽涉到的第三個面向:「史觀」。做為電影,導演有百分之百的創作自由,全部取決於視聽大眾的喜好。但是牽涉的歷史觀點,我覺得,這片子實在十分天真。我認為,製片者非常天真地呈現了一個時代的美好,非常緬懷那個時代的樂天、向上與「和諧」。不過,那的確是台灣被殖民的一段慘史。日本殖民台灣的那段歷史難道那麼值得我們緬懷嗎?或許,該片應該加強一些部分,強化那是一段被殖民的台灣苦史。誠然,八田與一對台灣是有貢獻,但是該劇不必然得帶入這個角色。我個人認為,就電影的結構本身,那也許是太累贅的部分。

嚴肅說來,任何對公眾有影響力的作品都該謹慎檢視作品在文化上的嚴肅性。政治與族群的敏感帶不是不能碰,而是得碰得非常智慧、圓容與技巧。那就是藝術工作者的功力所在。如果只是天真地碰了碰,激起一些浪花,浮泛地感動了一下下,並未提供給民眾更多的省思與成長,那就是很遺憾的事。

魏德聖是台灣年輕一代的新銳導演,他的視野動見觀瞻,影響甚鉅。從《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到這部他編劇與監製的《KANO》,無處不呈現出他的勇敢、天真與創意。他是一個能感動台灣人的導演。筆者不才,希望魏導能再上層樓,走向國際。關鍵點或許就在感動之外,需要成熟的視野。

期望觀眾與我一樣,給魏導掌聲,畢竟他為台灣做了該做的。然而,台灣棒球選手早已走出甲子園,走向大聯盟了。《KANO》傳達一個時代的夢,魏導讓夢呈現在我們眼前。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拿冠軍 得金牌 光榮回來之後
  「真行!真行!出國比賽,拿冠軍、得金牌,光榮逗回來!!」在桃園國際機場迎接先生陳永佳光榮回台的楊絲雅,熱情擁抱這位帶著「…
青史流芳的古代賢德婦女
母親節剛過,許多人都在這一天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提到中國古代的母愛事蹟,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孟母三遷、歐母畫荻、岳母刺字等故事。事實上,…
中國網路革命的發酵:從尋找領袖到尋找階級
海外中文世界裡,中國革命的腳步聲越來越響。如果說2017年3至10月中國流亡富商、國安部線人郭文貴發動的「郭氏推特革命」…
生命的芬芳
我有一位愛說故事的叔公。他見聞廣博,說起故事唱作俱佳,豐富有趣的內容總能引領我遨遊其中,彷彿身臨其境。 祖父早逝,叔公對父親格外關心。…
愛合購開店致富技巧大公開
愛合購開站2年,已經累積了18萬個愛「合購」的會員,而且提供免費開店的服務,你還在等甚麼?掌握開店小祕訣你也會是大贏家!   新手上路:…
救貧助人 從小培養子女同情心
  在美國,志願者以各種方式向他們的社區提供幫助。他們捐款、給窮人送去食物、為無家可歸的人建造住房等等。志願者認為,…
「李克強經濟學」可以紅多久?
最近國際媒體將「李克強指數」炒成了「李克強經濟學」,在7月中旬的20國集團財長會及央行行長會議上,中國財長樓繼偉在會議上表示,…
台、日、韓「銀髮風暴」,下一步怎麼走?
提到亞洲高齡化國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與台灣平時互動密切的「老人之國」日本,但其實近年來南韓也在老人相關指標上屢創新高,加上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