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灣》都是房地產惹的禍

畢恆達

1 高房價是民怨之首,其實已經很久了。趙藤雄、葉世文的醜聞爆發之後,報紙總算開始想要深入報導台灣房市的醜陋面目。由於房地產廣告是報章雜誌最重要的金主,以致於報紙通常只對房地產業歌功頌德,製造一片欣欣向榮的假象,偶而穿插幾則年輕人因為從事房地產買賣而致富的故事,卻從不揭露房地產業的醜陋面目。就像有雜誌一手拿縣政府的標案,一手又在做縣市施政的評比。

2 房屋本來不該是商品,而是要滿足居住人權。臺灣的房地產當然無關乎居住正義,但也不是自由市場裡的商品。最近連串揭露的事件,可以清楚看出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從土地徵收、變更地目、賤賣國有地、容積獎勵/移轉、快速道路/捷運路線的選擇,到地價/房屋稅、增值稅、遺產稅制的不合理,政府其實不只是房價不合理的幫凶,甚至是主謀之一。

3 建商準備一筆錢,買地蓋房子,抬高房價後,可以向銀行申請一定比例的貸款,然後再投資房地產。也就是以屋養屋的循環。建商的貸款愈多,銀行就欲怕建商倒(建商債多不愁),而政府又怕銀行倒(但政府又放任銀行不當貸款),卻以「房地產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龍頭」、「有房產者(有選票)懼怕房價下跌」的理由,恐嚇民眾一旦房地產下跌會帶來社會動亂。

4 根據臺北市房價走勢圖,房價這十年來幾乎是漲到了三倍,有什麼行業的獲利可以這麼高的?以致於有些製造業紛紛放棄生產,轉進房地產投資。小時候,買房子心中是會預期房子住久了自然折舊。(當然,房子會毀損,土地卻可以持續利用,加上土地的不可移動/交換性,讓土地的價值難以與其他貨品相比。)但是,為何房價只能漲,不能跌呢?執政者為了選票,用盡各種政策,不讓房價下跌。然而臺灣的空屋率已經幾近20%,臺北市13.4%,新北市22%。房屋供過於求,但是因為持有成本過低(不是一般低,是超級低),只要放在那,就等著房價逐年抬高。國外有許多「佔屋」運動,他們認為一個社會中,有的人擁有房子卻空著不居住(只等著增值),而有的人流落街頭無家可歸,這種現象是可恥的。因此經由民間團體協助,讓遊民暫住空屋。

5 由於房地產是背後有政府支撐的最容易獲利的行業,造成諸多畸形的怪現象。除了本來從事生產的製造業,放棄生產,轉進房地產之外,有些私校設校的目的也是為了房地產。最近因為少子化而引發的私立大學退場危機,有些私校就希望退場之後,政府能夠將一定比例的房地產退還給董事(會)。這恐怕就是他們辦學真正的目的之一吧。我也聽說,有學校明明學生人數已經減少,仍然大興土木。因為校方可以找自家人的營造廠來蓋房子,而建築物動輒上億,其實是最容易污錢的方法。(假設,建築成本是兩億,卻可以核銷四億的發票。)而最近的大埔、航空城、新市鎮等事件,也看到為了政府與財團攜手的開發計畫,讓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歷史建物與生態受到破壞。

6 高房價造成年輕人望屋興嘆,也連帶影響他們結婚與生孩子的意願。房價不停上漲之後,都市也會變得更無趣。個人工作室、餐飲等,將無法負擔逐年增高的房租,最後由銀行、房屋仲介、連鎖餐飲、服飾店等取代,這樣的都市有何趣味可言?

7 臺灣數量極其有限的國宅(合宜住宅),一方面已經淪為「樂透」國宅,一方面真正底層的居民還是負擔不起。抽到就賺到,不見得是自己真的需要,而是可以轉賣。國宅仍然成為商品。除了地產稅制的改革、實價登錄等措施之外,政府是否真的願意在都市(交通便利、鄰近工作機會)中興建大量的出租住宅(營運管理當然不容易),像德國/瑞士這樣,讓租客的權益受到保障。當居住(賺錢買屋、租屋)不再是壓垮年輕人的重擔(例如將一半以上的薪水拿去付房貸、不會被房東任意漲租/驅趕),年輕人也才能將自己的精力與生命,用來創造、想像與奉獻。

(本文僅代表作者之意見與立場)

出處:畢恆達facebook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牛津博士變身有機菜農 張駿極打造電子厚生市集
為了吃得安心,為了下一代健康,你願意做到甚麼程度?厚生市集創辦人張駿極選擇辭去穩定高薪的科技業,投入農業領域,打造小農生鮮食品交易平台。…
週末來一客美式Brunch
都會族平時過著緊湊忙碌的生活,到了例假日總愛睡個自然醒,睡飽飽了再來享受一客美味可口的Brunch(早午餐),…
極端氣候拉警報 全球面臨危機
全球氣候詭異,繼莫拉克颱風造成雨量直逼世界紀錄的八八水災後,歐洲多國、遭熱浪襲擊;加拿大數百萬紅鮭未如期回流;…
「別管我們」!──論「政教合一」與「政經合一」
在全球二十國首腦最近聚會商討如何走出經濟危機,並傾向動用政府資金來「救市」、干預市場之際,更令人思考政府的功能,政府和經濟的關係。…
愛上蘭嶼樸實風情
海風拂面,陽光熾熱,在這個當地人自稱是遺世明珠的島嶼上,我試著用心去體驗,發現她就像一個樸實的婦人,不矯揉造作,也沒有刻意妝扮,…
大媒體小故事- 30. 群策群力(下)
【前情提要】經過了從早上到下午的OST,東科的員工跨部門、跨階層地交流了各種想法,接下來要進入「想法轉換為行動」的階段了。…
克里米亞與台灣
就克里米亞問題,我寫了幾篇文章批評俄國的武力擴張。有台灣讀者在我的臉書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克里米亞人民有權「公投」,決定自己前途;…
Janet送給《看》雜誌讀者的新年祝賀
Happy Chinese New Year.  It's the year of the tiger, so be lik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