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接到老長官丁渝洲上將的電話,他對金溥聰高調視察情治單位的做法,完全不能接受。更對馬總統在國外出訪時,為金溥聰行為辯解的說詞不能認同。
丁上將是我非常尊敬的國軍將領與長官,他的敬業、認真、重視指揮道德,以及正直的人格,廣受我們國安系統的敬愛。雖然我們都「烏龜變鱔魚」-解甲歸田10年以上,但電話中仍可以感受到他對國家的憂心。我想我不應該沉默,應該從專業的角度來分析此事,並和大家分享。
迄今為止,各界對金溥聰的做法,大多從法律層面來評論。這些批評都正確,但法律是最後的防線,也是行事邏輯、準則的最下游產物;較難看出金溥聰此一作法,真正的傷害在哪?
台灣的國安會是在1993年12月30日,國安會組織法公佈之後才正式法制化,其運作精神大部分來自美國的國安會;都是總統的幕僚、決策諮詢機構。要瞭解「幕僚」、「諮詢」機構的本質,必須先瞭解總統決策的流程。總統決策流程和大部分部、會或企業的流程大同小異,都由四個環節構成,即:1、分析問題。2、產生方案。3、做成決策。4、執行、督導。
國家安全會議主要的任務,就是在1和2這兩個環節,協助總統完成兩岸、國防、外交(李前總統時期,嚴格禁止國安會介入國內事務)決策。由於國家安全會議只負責分析問題,以及提出建議方案,不能涉入決策,所以這也是它被定位為「幕僚」、「諮詢」機構的真正精神之所在。
決策這個環節,是由總統召開國家安全會議來完成的。在總統做完決策之後,通常會指定負責督導該項政策執行的首長,有可能是國安會秘書長、行政院長、陸委會主委、經濟部長…等,一般視任務性質而定。(註:國家安全會議有時是指「機關」,所以有秘書長的職位。但這一段描述由總統召開的決策會議,依憲法規定也稱「國家安全會議」,它是「會議」,不是「機關」。這也是外界容易混淆之處)
國安會在分析問題這個環節,需要各部、會及國安局,提供和任務或政策有關之訊息、情報的支援;而國安局下又有六大情報單位,負責情報蒐集。依照情報循環,所有情報都須經:登記、鑑定(相關性、可靠性、一致性)、分類、研判,最後並經國安局四處負責綜合研判,而後提供給總統做決策、國安會分析問題時參考。
如果金溥聰可以隨時「視察」六大情報單位,藉此宣示他是它們真正的老闆,那麼將來國安局綜合研判的功能就廢了。如果再加上人為的操弄,那麼這些單位間就可能上演「爭寵諉過」、「互相傾軋」…等等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劇碼。
另一方面,國安會、金溥聰或馬英九個人,就會收到大量「黃金與泥沙俱下」的資訊,而他們既無處理這些情報的能量,更無這一方面的專業。這些情報單位辛苦蒐集而來的情報,在這種情況下不是被糟蹋,就是淪為垃圾。
所以金溥聰高調視察情治單位的做法,是破壞總統決策流程的起點,也是國安體制崩盤的開始。
(本文僅代表作者之意見與立場)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張榮豐facebook」,2014年7月8日,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前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