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8年起,英國經濟就一直著力於金融服務業,倫敦因此建立起世界金融中心的稱號,但是其代價卻是製造業的沉淪。製造業產值從1948年占整體經濟41%衰退至2013年的14%,昔日工業革命發端的榮耀也成為歷史的記憶。
不過,德國西門子英國分公司執行長梅爾(Jurgen Maier)透過對英國西門子成長歷程與當局政策改變的觀察,卻對英國製造業深具信心,他認為英國生產力將迎頭趕上德國。
西門子在1881年進入英國,如今在已有近1.4萬名員工,設有13座工廠,一年營收34億英鎊(約合1,694億新台幣)。梅爾認為,雖然英國在製造業缺乏領導能力等關鍵要素,但並不缺乏科學和工程人才。以效率而言,英國與德國並無二致。在金融危機後,英國降低對短視近利的金融服務業與舉債支出的依賴,發展製造業與出口,並自2012年起成為政府預算案的焦點,他因此看好英國製造業。
分析認為,在德國製造業屢創佳績,收益成長屢居歐盟之冠的刺激下,同樣具有製造業深厚基礎的英國萌起急起直追的念頭。同時,由於倫敦的金融地位將受到歐盟掣肘而遭受致命衝擊,不如改弦易轍,改採務實於生產製造,提高就業,致力於出口業務的政策,重拾往日工業大國的風采。
在政策支撐下,英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緩步趨堅,2至4月創下4年來最大增幅,新訂單增速達到自去年11月以來新高,製造業聘僱員工增幅也創下自2011年3月以來最大值。
至於整體經濟方面,除了今年GDP預估值為3.1%獨占G7鰲頭外,失業率連續3個月降至6.5%,消費者信心指數與工業信心指數均創9年新高。這些主要受到英國的14項基礎建設計畫所激勵,促成國內、外投資激增,彌補消費支出不足的負面影響。英國經濟專家預估,今年企業資本支出將增加12.5%。
至於可能引發的通膨問題,6月雖來到1.9%的關鍵點,但在就業市場強勁支撐下,相對緩和了企業投資「暴衝」與經濟成長過熱下的通膨壓力。
雖然製造業的經濟比重不及德國的三分之一,要重建英國製造與創新的領導地位專家預估尚需要20年,但是梅爾卻充滿信心地表示,「英國工廠的生產力正在追上德國的水準,幾乎旗鼓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