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國歐亞戰略盟友競相加入「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縮寫為AIIB)的當下,身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戰略夥伴的日本再次重申,在未能解除對亞投行貸放標準的疑慮下,將不會加入該行。
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包括東協10國全部加入,歐盟有14國加入,20國集團(G20)中也有14國加入。各國將於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序,正式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日本未加入的主要原因在於,日本認為亞投行應該要證明其在放貸標準的嚴謹性,包括對開發項目在環境變遷與社會影響上的評估。而這也是北京對其所支持國家進行放貸時,最讓人詬病的地方,甚或因此招到受貸國當地居民的反彈,由此也窺出亞投行之所以成立的背景。
北京當局自2001年至2011年止,在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礦山,以及其他工業的活動上,已經投入或承諾的雙邊貸款或贈與高達六千七百餘億美金,但政治或環境上的評估卻不曾出現在他們的放貸程序中。唯一必然存在的附加條件,則是維護中國承包商及其產品在當地的利益,而這不但大幅降低了當地居民在放貸上所該享有的效益,甚至還因不公平的條款而剝奪了他們的權益。
遠如非洲贊比亞、尼日利亞的礦產開發,近如緬甸水壩電力等基礎投資,對當地居民土地所有權的非法剝奪,全都引發當地的輿論非議與政治反彈。前尼日利亞央行行長就對此直陳,中國在非洲的做法根本就是「一種新形式的帝國主義」。
有分析認為,亞投行之所以成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成為國際社會要員之一的北京,在單邊放貸政策上已走到了眾人唾罵的死胡同,所以想透過多邊形式達到放貸的合法性。只是如此多國的參與則是始料未及,也將因此稀釋了北京在亞投行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美、日或可考慮加入,以進一步擴大在放貸標準上的影響力,從而導正亞投行在未來執行上可能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