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認為中國採取不公平的貿易、產業、和匯率政策,因此對中國提出了多項貿易制裁,中國也採取了多項報復措施。這樣的貿易戰會發展到甚麼程度,以及會造成怎樣的傷害,事前和現在當然仍無法準確預測。
大國之間的鬥爭充滿算計,而獨斷的政治人物和很多人民也可能意氣用事。所以這場貿易戰當然不是完全不可能發展或擦槍走火成極大的衝突和傷害。但這並非唯一的可能性,互相威嚇雷大雨小的可能性可能更大,而促成良性發展的可能性也不小。只是台灣不少人士和媒體在評論這場貿易爭議時卻常有幾項偏差,而使一般人過度悲觀,甚至以為做錯的和受害的都是美國。
媒體一面倒批評美國?
媒體上常見的偏差包括指責美國而不指責中國、只談可能傷害而不談可能利益、假設台灣只能挨打而忽視廠商的競爭力和靈活應變,以及只鼓吹恐慌而不想台灣該有的正確戰略。如果人民、媒體、政府能降低這些偏差的看法,即可以降低恐慌並找出更合適的對策。
美國發動貿易制裁的原因是認為中國採取了不公平的手段。要批評美國的政策應該要先討論中國是不是真的採取了不公平的政策。然而台灣和國際上不少人卻不去管中國做了甚麼該改掉的不公平政策,直接就說美國採取貿易制裁是保護主義,是破壞既有的貿易秩序。這種偏見不只對美國不公平,也使這些人對未來可能發展方向的推測發生偏差。先簡單地說,如果是中國採取不當的政策在先,美國的制裁不只是有其正當性,更重要的是中國也可能自知原來政策的不當,而願以某些方式改善,以降低其和美國之間的衝突,而這對全世界很可能是公平而有利的事。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和其他多邊貿易組織領袖2017年曾聯手抨擊美國採取保護主義,而當年4月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即重砲回擊說這種評論是鬼扯。他指出,與中國、日本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相較,美國是保護主義做最少的國家,而當美國向這些國家要求盡一點應盡的義務時,他們就給美國扣上保護主義的帽子。羅斯表示,講白了其他國家就是要美國維持現在這種其他國家比美國有更多保護主義的體制。
美國的保護主義是否比其他先進國家少,也許是應該研究和爭論的事,但中國有更多保護和不公平政策卻是眾所周知,特別是台灣人民該知道的事。所以當美中為保護主義而爭論時,台灣的某些媒體及人士竟只會指責美國而不管中國那些不只對美國、對台灣可能更有害的不公平政策,實在是非常偏頗。
中國是否有不當的不公平政策,其實中國自己也很清楚。於是習近平主席在美中貿易開戰之後的今(2018)年4月10日在博鰲論壇宣布四大開放新政策,要大幅放寬市場准入、要修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還有要降低關稅及擴大進口。這四大開放政策其實就是明白承認中國原先至少在這四方面是不夠開放或有保護主義的。
但有些媒體卻不提這表示中國原來確有不公平政策,也不敢談這可能是中國在美國壓力之中的修正,而說:「中國擴大對外開放,並主張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相較於資本主義老大哥美國正處於貿易保護激情,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在全球狂掀貿易戰火,中美兩相對比,令人有今夕何夕之惑。」(《工商時報》,2018年4月11日)。台灣若只有這類的媒體言論,人們將很難知道中國其實有更強之保護主義的真相。
有些人可能認為中國還是開發中國家,所以比較不開放或多一點保護主義是情有可原的。這種想法忽略了中國已是最大的出口國,其所得也已不低的事實。有些人也說美國之所以要貿易制裁中國,是因為怕被中國追過去,中國很多產業和技術已領先世界,因此美國才特別針對中國2025發展計畫的項目提出制裁。依後一種說法,中國當然不該再採取不公平的手段來搶奪別人的產業和發展機會。有點可笑的是,在台灣認為中國仍落後而可採不公平政策,以及說中國已很偉大而將取代美國領導世界的,有時竟是同一批人士和媒體。
美中爭議 對台灣、全球其實有利
針對美中的匯率爭議,也有媒體在2018年4月4日說:「大陸基於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方針,必然不會就範。尤其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成功完成修憲,排除連任限制,聲望非常崇隆,根本不可能順從西方遊戲規則。」這種台灣的媒體似乎比中國人更崇仰習近平主席,但也似不太了解習主席和中國。中國既已到相當發展階段,很多保護主義的做法其實可能傷害到中國自己,只是圖利其內部的某些利益集團甚至特權分子。
不少中國人和習主席很可能知道這些不公平政策的不當,美國的壓力其實可做為壓制中國內部利益和特權集團的工具。大權獨攬的習主席反而有力量可用適當的理由或下台階而做相當程度的改革和開放。習主席4月10日在博鰲論壇的宣示,恰好給那些亂捧習主席聲譽崇隆所以必不讓步的人士當頭棒喝。附帶地說,批評中共的人士似乎也忽視習主席權力更大之後較敢推動政治和其他改革的可能性。
若不忽視上述中國理虧在先且不少開放政策可能對中國有利的事實,就可預見到中國做某些調整而滅少不公平政策的可能性。這可能性是對全球有利的,而對和中國做生意且常受到不公平政策傷害的台商可能有更大的利益。就算美中貿易戰繼續打下去,對台灣也不是只有傷害而沒有利益。美國的制裁將使中國搶奪台灣產業和人才的能力下降。雙方抵制對方產品的結果有些進口需求可能移到台灣。
美中貿易戰若使台美中之間原來存在生產鏈完全消失,台灣確可能受害甚大。但美中仍會需要這些產品,生產鏈不會消失而是重組。如果台灣廠商的競爭力夠高、全球布局夠完善,或者夠靈活應變,美中雙方要新組成的生產鏈並不會把台灣排除在外。台灣因為在雙方都已有布局,且已掌握生產鏈中的一些重要地位,如重要零組件和代工組裝能力,因此說不定還可能在雙邊各自的新生產鏈中,取得比原來多邊合作卻快被中國一條龍的紅色生產鏈獨吞的生產鏈中更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平時誇耀台灣產業的靈活性和全球布局,但面對貿易戰問題時卻忘了這重要的能力。
台灣不必太悲觀
了解美中貿易戰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不公平政策,並了解降低這些不公平政策也符合中國的利益,同時知道台灣產業和廠商的靈活應變能力,我們就不必為美中貿易太悲觀。我們由正確的了解出發,也可以想出更正確的戰略。
例如我們該努力思考研究並提出合理的國際規範,並促使中國和世界貿易組織往更公平的方向改革。我們可用台灣過去採取不公平政策所造成的政商勾結及產業因而落後的經驗,勸說中國再改革開放。我們也可提醒及協助美國堅守去除各國不公平政策的初衷,避免自己也採取不公平政策。政府也要引導和協助廠商做更靈活的全球布局,與願公平合作的國家建立不被部分國家獨吞的生產鏈,以及提升不易被別人取代的能力,不要和媒體一起散布不正確的恐慌思想。
很多年前我曾聽蔡總統說,在她參加的國際會議中,新加坡代表有時看起來好像不太用心開會,但當新加坡代表說話時大家卻很用心聽,因為他們常能提出很好的見解。新加坡的代表也曾當著我的面在國際會議上說台灣的一些官員沒弄熟國際規範,因此在國際談判中常可能吃虧。
蔡總統身為國際規範之專家,應可命令政府和智庫相關人員提出一些使貿易紛爭減少並往更公平之貿易發展的制度建議。這樣我們就不會只是大國相爭之下的棋子,而可以做為真正參與推動更好之未來世界的棋手,甚至是規則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