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大橋下的「牛墟市集」聞名全台,文獻記載從清末年間即聚市,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以前牛墟是交易牛隻的場所,天未亮時,商人將要出售的牛隻牽到牛墟,並掛上鈴鐺,用噹噹噹的聲音吸引客人,每天交易量高達一千頭以上。
牛墟附近的街坊可以看到369這三個幸運數字,因為每逢陽曆的尾數是3日、6日、9日,市集就會開市。準備開市的那天,從凌晨四點半開始就陸續有攤販進駐,攤位除了來自北港當地,也有從彰化田尾甚至台灣各地的攤商前來擺攤。販賣的種類非常多,從傳統農具到生鮮食材,令人目不暇給。
▲牛墟市集甚麼都有,農產品、現宰鱉、孔雀魚外,還有小雞,賣甚麼都不奇怪。
▲一家原本販賣牛隻鈴鐺與鞭打牛隻的繩條的店家,後來改賣捕漁網來討生活。
甚麼都賣 甚麼都不奇怪
然而近日市集面臨搬遷,為了記錄牛墟已保存百年的文化,一行人半夜三點多抵達牛墟。此時,已有不少攤販用手電筒照明開始擺設攤位。隨著太陽逐漸升起,鳥群飛越電線桿,伴隨輾壓碎石子的輪胎聲與熄火的引擎聲,像剛睡醒的牛墟正在翻身起床。
拍攝的過程中,除了當地的水果、農產品、現宰鱉、孔雀魚外,還有小雞、大雞供客人自由抓取。一家原本販賣牛隻鈴鐺與鞭打牛隻的繩條的店家,後來改賣捕漁網來討生活,該攤販也為昔日傳統的農業文化日漸消失而唏噓不已。
有一位年約九十歲以上的阿嬤彎著駝背的腰,用手挑著肉品前來。這時對面傳來一群人瘋狂搶購的聲音,靠過去之後才發現是賣雞蛋,非常大顆。老闆看到我們來拍攝,興奮地又把雞蛋一盒一盒地搬出來,不一會兒隨即賣光。
▲北港牛墟老照片。魏盤圖提供
▲北港牛墟每逢陽曆的尾數是3日、6日、9日,市集就會開市。
▲大型牛雕像,是北港牛墟市集的地標。
傳統牛墟市集
台灣僅存的牛墟市集包括善化、鹽水以及北港,鹽水是陽曆尾數146開市,善化則是258。在牛墟交易時,有鑑定牛隻是否優良的方法,包括試步、摸齒、考車、試犁等,牛隻的好壞決定了耕田的效率。時至今日,牛隻的交易已經看不見了,從播種到收割,農夫早已用機器取代牛隻。販售傳統農具的攤販說:「殺魚的、切菜的、砍木頭的,這些農具都是我們自己手工做的,銷量已經不如從前了。」
▲牛墟也是二手百貨市集,吸引民眾前來挖寶。
▲北港大橋下的攤販,也賣許多「江湖味」的物品。
▲茶壺號稱來自清朝。
▲賣武器的攤販現場表演武器秀。
百貨販售 傳統熱情不減
牛墟也是二手百貨市集,一群婦女將一堆衣服從廂型車拿出來,接著一群人圍繞著衣服,坐在小凳子上一件一件整理好,吊掛在衣架上以便宜的價格兜售。我將照相機的鏡頭轉向掛好的衣服的縫隙,一位魁梧裸露上身的粗獷男子,單手抓了大把的衣服向我這邊走來,但當他發現鏡頭卻害羞地轉身,十分靦腆。
還有一台廂型車打開後車廂,裡面塞滿了植物盆栽。攤商小心翼翼地一盆一盆取下擺在走道上,走道立刻變成一座小公園一樣,吸引客人蹲下細細欣賞。座落在北港大橋下的攤販,也賣許多「江湖味」的物品,例如:玉器、礦物、三節棍、雙劍、銅器等。攤販指著茶壺說:「這支壺是清朝來的!」不知是真是假。還有賣武器的攤販現場表演武器秀,刀具的銳光閃耀反射,展現出力量與氣魄。
▲位於北港大橋醒目紅色橋身下的牛墟市集,至今超過兩百年歷史。
牛墟與北港溪的羈絆
倚身牛墟旁的北港溪,是嘉義縣與雲林縣的界線。穿越兩縣的復興鐵橋興建於明治44年,是當時的「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糖廠」用來運輸甘蔗的便道。如今已不堪使用的復興鐵橋,由建築師廖偉立設計了一座具現代感的女兒橋,走到底可以看見復興鐵橋斷尾處。不過女兒橋沒有通往嘉義縣,比較像是一座觀景平台。
另一座通往嘉義縣的北港大橋,興建於清代,又稱為笨港橋,但較為簡陋,日治時期才有較完整的道路,也就是現今的北港大橋。橫跨北港朝天宮與新港水仙宮的北港大橋,醒目的紅色橋身,拱型的龍身設計,在夜晚的照明下顯得更加美麗。後來因道路拓寬,又興建了新的橋樑——北港媽祖大橋,由此可見北港朝天宮的香火鼎盛與威望。
▲一位年邁的阿伯在北港橋下按著「把噗把噗」的喇吧,販賣六種口味的冰淇淋。
▲北港牛墟準備搬遷新址,許多擺攤擺了幾十年的攤販十分不捨。
▲北港牛墟就像是台灣人古早生活的印記。
搬遷計畫 攤販有感
2018年6月29日是北港牛墟最後一天營業,7月3日則是搬遷新址日。為了配合河川局的「北港溪河川魅力工程」,攤販必須遷移至新址,待工程完工後再回歸該地市集,但是不少攤商不滿支付的訂金,表示不會再回到舊址。
現場一位年邁的阿伯,始終保持著笑容,推著笨重的攤車,在北港橋下按著「把噗把噗」的喇吧,販賣六種口味的冰淇淋。老闆在挖冰球之前,會先用衛生紙細心將餅乾包起來,再用勺子一球一球挖冰,客人品嘗過後總是讚不絕口。阿伯說:「從日治時期,祖父就開始在這裡賣了,我自己也賣了57個年頭了。」談到搬遷的事情,阿伯相當不捨,眼眶稍稍泛淚,他放低音量一直點頭說:「很不捨。」
台灣在地有許多生活方式,深深烙印在當地居民的心中,那是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可能會消失、會遺忘。身為北港人的蔡忠廷牙醫師,如今正努力用影像、用文字記錄北港大橋下的市集,也促成了這次的採訪,讓後人可以了解這段歷史,不至於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