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還有機會說再見》(Before I Fall),劇情描述一名高中生珊曼莎與死黨們在課後一場派對裡與人發生衝突。匆匆駕車離開的她們,不料卻發生一場嚴重車禍。隔天,珊曼莎從自己的臥室裡醒來後,卻發現時光不再前進,仍停留在車禍的那一日,不斷重複。
不斷重新過著那一天,在歷經迷惘、憤怒、無奈之後,珊曼莎逐漸發現自己過去不曾了解的真相,也更客觀地審視自己。她明白了自己必須去拯救一位長期遭受她們霸凌的同學,而這位同學不是將自殺而亡,就是將死於她們車下。
改過與修正,找回那個善良而勇敢的自己,珊曼莎領悟了這是她必須承擔的結果……
墜落之前
電影英文原名為"Before I fall"( 墜落之前),劇情從珊曼莎從睡夢中醒來開始,而她原以為車禍當日令人不堪回首的經歷只是夢境。
是不是你也曾因墜落的夢而驚醒?墜落,那無可置疑的真實感,總令人在驚醒的瞬間恍如隔世,不知從何墜落,不知因何墜落,全無來由的……
是不是你也曾猜想過自己「墜落之前」的情況?
也許夢裡的自己正在漫遊天堂,卻不小心失足墜落?又或許就像天蓬元帥一般,調戲了嫦娥,因而被一棍打落凡間?還是,這個「墜落」是隱藏在生命深處的記憶,來自當時被逐出伊甸園的片刻?
電影名為「墜落之前」,哀嘆的或許就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卻一步一步地走向敗壞,就像是人從美好的天堂墜落一般。回到墜落(車禍)之前吧,找回純真、善良而勇敢的自己。
電影裡,歷史課堂上老師問著:「當事情被形容如『西西弗斯』(Sisyphus)時意謂著甚麼?是一種徒勞無功?還是一種勇敢?」
「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一位連死神都敢戲弄的聰明人,以致被天神懲以推動巨石上山,而這巨石卻會不斷自動滾落回到原處。西西弗斯必須日日重複著這徒勞無功的一切,卻又逃脫不得。
也就在今晚的車禍之後,珊曼莎的時光將不再往前推進,未來的每一天她都將在2月12日醒來,而這一天是「丘比特日」(Cupid Day),是屬於愛神的日子。
基於對基督的信仰,「愛」成為西方堅實強大的文化傳統。「愛」是救贖,「愛」是方向,電影在一開始就暗示了解答。然而,由於世俗對愛情的推崇,導致對《聖經》裡「愛」的混淆:情有歡喜憂愁,而愛,更多的是在於付出與寬容。在摻雜了愛情的劇情設計中,觀眾必須細細分辨,才能從「愛情」中分辨出「愛」。
在此之前,先讓我們溫習一下《聖經》裡關於「愛」的說明吧。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歌林多前書》13:5-8)
逃避與憤怒
當西西弗斯發現自己推上山的石頭永遠會自動滾落山底,當他明白這是一個永不能完成的任務時,猜想他第一個想法必然是以自己的機智設法逃離命運。珊曼莎正是如此!她設法讓死黨們不去派對現場,避開衝突,以逃脫接下來的那場車禍。
車禍起因於一位同學——茱麗葉,她總是畫著線條尖銳且烏黑不成形的圖畫——一個陰鬱扭曲的生命。在派對中,她們與茱麗葉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然後在各自離開的過程中,又在冥冥中遇上了這場車禍——她們撞上了茱麗葉,而失控的汽車就像滾落的石頭一樣的翻滾、騰空、墜落。
這一次,珊曼莎成功說服了死黨們不去派對,成功避免了衝突與後來的車禍。但是命運卻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茱麗葉自殺了,她依然死了。
於是,珊曼莎再度甦醒於2月12日。
命運之不能逃脫。體認到這一點後,西西弗斯必然曾麻木地推動著巨石很長一段歲月……雙眼無神的珊曼莎就這樣麻木地一次次度過未來的2月12日。
從懲罰的角度看,「徒勞無功」和「毫無希望」才是眾神給予的嚴厲。
無可奈何卻又逃脫不得……然後,生命的怒火就將越燃越熾。
在一次的2月12日,珊曼莎積累的生命怒火已不可遏抑,她抹上濃重的黑色眼影,身著緊身黑色勁裝,對父母出言不遜,與死黨們決裂……
黑色是魔的形象,傷人的語句就是獠牙!生命失去了盼望,沒有了忍耐與寬容的能力,就失去了「愛」。暴怒的生命,以放浪形骸、不顧一切的方式進行著生命的洩憤。那是生命魔性的爆發,是在撒旦的笑意裡活著。
成為你自己
「成為你自己」(Become who you are.),這張紙條掛在派對主辦同學肯特的房間裡,在不同的2月12日裡不斷出現,提醒著珊曼莎、提醒著觀眾。當珊曼莎第一次看見它,這字句像是一道靈光衝擊了她,雖然她一時仍不能意會。
神不曾離去,在貌似無從逃脫的悲慘命運裡,一直點醒著祂的子民,尋找回到上帝之路,脫離撒旦的領域。
以放浪形骸洩憤的珊曼莎,與男友做起「害羞之事」後,崩潰痛哭地走到肯特的臥房裡,然後發現這位自己兒時曾仗義解救了的同學,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她,無怨、無求。
或許因為感受到肯特對自己的無私付出,暴怒洩憤後再度醒來的珊曼莎決定未來要盡力度過有意義的每一天,不只是對她自己,也是對他人有意義的一天。
或許我們並不需用神的教義來說服他人,我們只需要按照神的要求去做,然後,就可以喚醒她神性的那面。
「成為你自己」,在東方也有類似觀念,道家講「返本歸真」,佛家也談「本來面目」:原來的你就是美好的,只是不自覺中沾染了塵埃,「變壞」了。
珊曼莎逐漸明白,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爭取認同,維持友誼,她沒有去意識死黨們的作為,她不再堅持在真理與正義的選擇上,甚至還隨波逐流!她明白了自己「變壞」的過程。
即便珊曼莎處在憤怒之中,那仍是一種生命力量的表現。而茱麗葉卻因遭受霸凌歧視,長期積累的陰鬱一點一滴地抽乾了她的生命力,她連「活下去」的重量都已無法承擔。當珊曼莎震撼地發現這一點時,她明白了自己必須糾正這長期以來的錯誤與結果。
英雄與勇氣
英雄總是與勇敢連結。三年級的肯特因父親去世而哭泣,當珊曼莎挺身怒斥嘲笑肯特的同學後,肯特感動地對勇敢的珊曼莎說:「你是我的英雄。」(You are my hero.)
為不義而挺身而出,那是一種勇敢;然而,珊曼莎還可以有另一種勇敢。在西西弗斯眼見巨石再度滾落下山,在他無論命運如何,仍直視命運,承擔一切的回程裡,原本「徒勞無功」的懲罰,就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敢所擊碎。
英雄不能缺乏勇氣,但弱女子如珊曼莎卻可能超越西西弗斯。因為最大的勇氣是面對自己,正如周處除三害一樣,那才是具英雄氣概的非凡勇者!
最後一次的邱比特日,珊曼莎不再迷惘、恐懼、憤怒地醒來,她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變壞」導致的結果,她必須拯救茱麗葉。了悟自己該做的,清晨,她在微笑裡起床。她肯定並鼓勵妹妹保持本來的美好;感激地給父母擁抱,感激地看著清晨裡冷冽的清新……在熟悉的劇本裡,她微笑地等待著下一個劇情的展開,並且配合演出。
生命也許會故作堅強,也許因保護自我而進行攻擊,也許會漠視、也許會說謊……那只是生命種種扭曲的現象之一。珊曼莎並不因此而批判著她的死黨們,她依然欣賞著她們的美德,並鼓舞著改正的可能。「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如果你愛這個人,這個生命,那麼重要的不一定是指出她的錯誤,而是,用你的方法讓她(們)能夠鬆開那個扭曲,平復到原來生命的質樸。
▲Fotolia
關於愛
甚麼樣的人值得在丘比特日獲得一株絕美的粉紅玫瑰?
當肯特在邱比特日精挑細選一朵絕美的粉紅玫瑰送給珊曼莎,那是因為愛情?或許也是因為她是三年級時曾拯救他的英雄。
「這不是妳。」當憤怒的珊曼莎在課堂上對老師出言不遜,肯特傳了這張紙條給她。並不是批判,肯特是在提醒她,守護著她的良善。
能夠摒棄自己的錯誤回到原來美好的自己,這絕對是勇者的表徵,但又有甚麼比拯救一個人的靈魂更英雄的事蹟呢?所以,當珊曼莎對肯特也說出「你是我的英雄」時,那饒富深意。
珊曼莎與肯特的愛情極其短暫,然而,願意無條件去守護一個人的美好,免於她的墜落,那卻是更純粹的「愛」了。
在最後一次的邱比特日裡,珊曼莎也送給肯特一朵玫瑰,那,不只是愛情。那也是對英雄的致敬,更是對真正的「愛」的禮讚。
當珊曼莎飛奔追逐茱麗葉而去,放下了這短暫的愛情,飛奔向她明知的生命終點,那恐怕也是出自於「愛」。只有真正的「愛」,才能讓人義無反顧地犧牲。這見諸於父母之於子女,見諸於愛情,見諸於為家、國英勇犧牲的故事裡。
所以,珊曼莎死了,茱麗葉活了下來。
在生命之海裡航行,電影暗示著,神的指引與點化會一直存在,只要我們願意在生活中去警醒地發覺,有勇氣去面對自己,就可能找回原本純真良善而寬容的自己。珊曼莎的靈魂在最後說:「這就是(生命)意義之所在。」
那時,或許我們就將再度熟悉天堂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