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溫潤如玉,近期中國大陸火紅的連續劇《錦心似玉》,說的是侯門裡先婚後愛的故事,表現的是古代君子的氣質與風範。
古人認為,玉象徵著君子的德行:玉的光澤溫潤柔和,就像君子平和的心態;玉的紋理表裡如一,就像君子耿直的性情;玉的聲音清脆悠揚,就像君子靈慧的心智;玉的質地堅韌不折,就像君子堅定的信念;玉的顏色乾淨通透,就像君子高潔的品質。因此古代君子或淑女均喜佩戴玉石,以提醒自己成為似玉般美好的人。
在人倫分際中克己復禮
故事的男主角永平侯(鍾漢良飾)是一名位居大將軍之職的侯爺,他的元配在病危時,為了兒子與娘家的未來,設計安排了自己的妹妹「羅十一娘」(譚松韻飾)作為繼室。永平侯在情義之間,不得不應允了這個安排。雖然續弦十一娘並非出自他的本心,但是,永平侯仍以夫妻之禮對待十一娘。
在劇情的前段,觀眾看著永平侯在朝議政,返家問安於母親,在兄友妻妾及其他家族事務的應對中,悠悠緩緩地展現古代君子的生活儀軌,在細節中品味著「平和、耿直、靈慧、堅定、高潔」。不得不說男主角鍾漢良在許多細微處掌握得很好,演活了永平侯一角。
在傳統中非常講究人倫,其目的是要人在人倫分際中修養自己,所謂「克己復禮」是也。克己是對權力,也是對情、對欲的節制。
對情也要節制?是的,好惡愛憎都是情!
劇中侯府太夫人因為對侯夫人十一娘的厭惡,對喬姨娘(妾,何泓姍飾)的寵愛,因此將家族中原本該由侯夫人執掌的內宅家務,交由妾室主掌,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家宅不寧。雖說這些事件主因喬姨娘個人心思不正,陰謀篡奪正室之位所致,但若非太夫人因個人好惡而違禮偏袒,喬姨娘的心魔或許早受抑制,有機會因此消弭後續的不幸發展。
相反的,男主角侯爺則因力行君子之道,雖然續弦之事有違他的本心,尤其是初期他誤會十一娘「牙尖嘴利,膽大妄為」,因而不喜歡她的為人。即便對她心有不滿,但他卻依然以丈夫之禮護衛著她,不讓她受到非禮的對待。也正因如此,方有日後君子淑女守得雲開見月明的一日。
▲永平侯與十一娘終能成為一對璧人般的佳偶,是因為他倆都有著似玉般的人格。Adobe Stock
夫妻之道在於坦誠與信任
據說劇組在開拍之前,集合了演員由特別聘請的禮儀老師指導上課。不過,古人的儀止不光表現在動作與形式上,更有發乎心而自然呈現的氣質,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也。若非特別用心,古裝劇的演員容易流於穿著古裝的現代人,而缺乏一種君子淑女的神情與氣質。
《錦心似玉》在劇組搭設的宅院實景中,以講究的繡織服裝與妝容佩飾,營造出許多美好的畫面,尤其是導演經常以對稱的構圖,將「沉穩」與「端莊」以鏡頭語言自然地流露,讓整部戲劇的氣質更加古典。在戲劇的中段,當永平侯與十一娘兩人在榻上對坐,無須語言,也不用特別的柔光,溫潤之德與端莊之美,就透過中景鏡頭,默默地沁進了觀眾眼簾與心房。
在五倫中,夫妻之道是特別的,尤其是古代,彼此不甚相識的男女,卻要比君臣與朋友更緊密。無血緣的兩人,如何能夠親密,進而同心為一體?電視劇裡的永平侯對夫妻關係的期待就是「坦誠」與「信任」,是非常有道理的。
然而,十一娘嫁入侯府是為了調查生母的死因,她打算待真凶伏法後就設法離開。因此十一娘一開始就不抱託付之心,也對永平侯多有保留,以至於難以「誠信」對待,這就造成了這齣戲的衝突本質。
劇中,當永平侯開始對十一娘傾心時,他差人送了她一把親手做的錦羽扇,想要藉由十一娘當面回禮,創造彼此親近的機會。但十一娘不解風情,只請人口頭轉達謝意,永平侯還特意找機會點醒她有失禮儀。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橋段,把東方式君子含蓄內斂的情感表現得頗有戲劇喜感。
十一娘原本是個待人真誠、開朗善良,有著如玉般品行之人,因此兩人逐漸從誤會到相知、到傾心,到最後成為同心夫妻。
反求諸己善意理解他人
而在感情戲中,喬姨娘這個角色,尤其特別。
「我(喬姨娘)十歲那年,我娘帶我到徐家(侯府)來玩,見到正在院中撫琴的你(永平侯),那時候我摔了一跤,你為了哄我開心,給我折了好大一束桃花,那時候我瞧著你,心裡就在想,你可真好看呀,長大了,我一定要嫁給你。從那以後,我眼裡再也容不下別人。你喜歡撫琴,我便訪遍名師,苦練琴技;你上陣殺敵,我便擔驚受怕,無一夜能得安寢,就這樣夢裡夢外,念了你十幾年……」
劇中,喬姨娘出身名門嫡女,知書識禮,兼具容顏之姿與琴藝之技,正可謂才貌雙全,尤其是對永平侯一往情深,雖遭構陷,仍寧委身為妾。按照現代人的觀點,喬姨娘理應是永平侯最佳的戀愛人選,但是她在此劇中卻成為最顯眼的反派人物。何以故?
人生而有情,但君子不縱情,更不受情所役使,所以克己復禮之中,也有抑制情、欲的因素。君子重禮講義,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在這部戲裡,永平侯與十一娘終能成為一對璧人般的佳偶,是因為他倆都有著似玉般的人格。從他們三者所建構的情愛故事裡,我們可以清晰看出情濃不如情真,才色之美不如心善之美的道理。
喬姨娘與十一娘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能善意地理解他人,所謂仁者人也,能不能對他人同理而寬宏?
喬姨娘的確遭受了不公,身受委屈。當十一娘初嫁侯府,喬姨娘對她使了許多手段,十一娘也能因喬姨娘的委屈而體諒。但喬姨娘不僅不能善意理解他人,她只怨旁人,而不反省自己,所以她看不見自己的問題,不會修正自己,最後一步步成為一個為求目的不擇手段之人。
十一娘的二姊也是這樣一個角色,她不看自己的問題,一味地外求,怨天、怨地、怨人。而十一娘之所以能改變自己的認識,正是因為她能理解他人,並能「反求諸己」,才能看出永平侯待己的真誠,並進而看見自己的不坦誠與不夠信任。
君子並非天生,而是修養而得,所以是嫡、是庶,決定不了誰是或不是君子。如何修養?反求諸己也。不過宋朝大儒朱熹晚年談修養說的是「艱苦」二字,而孔子晚年講究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輕鬆自在,差別的關鍵,或許是在反求諸己中,是否看見自己心性上的問題,進而逐漸在本質上改變自己,而不是勉強維持著形式上(禮)的標準與講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