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波桃園地區的疫情傳播速度來看,Omicron確實不容小覷啊。昨天看到有篇文章,內容是荷蘭網友認為台灣人幾例確診就大驚小怪,是否太誇張。
真的是台灣人心臟太小顆嗎?放眼望去,確實目前大部分國家都主張讓疫情「流感化」,甚至乾脆來個「群體免疫」。畢竟,也沒別的招了嘛。
那台灣適不適合這樣處理?除了國情不同、生活方式差異,對於專家來說,Omicron應不應該當流感處理,其實要考量很多因素。
今天路透社就刊登一篇〈為甚麼你應該持續避免感染Omicron〉,解釋把Omicron流感化,究竟有沒有幫助?
先說結論,根據這篇報導,專家認為「不應該」讓Omicron流感化。原因有五個:
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初期症狀高度類似小感冒,例如流鼻水、喉嚨痛,少有發燒和味覺喪失的症狀,所以在感染初期不容易被察覺。而且Omicron傳染力高、快速,傳播鏈不好被釐清,也就是說在隱形傳播的情況下,第一波感染者雖然沒事,但在快速傳播的情況下,疫情會快速傳染給「還沒打疫苗」的群體,例如年長者、幼童,這也是為何這幾波Omicron感染者有滿大比例是小朋友的原因。
從各國數據來看,專家認為Omicron致死率偏低是因為各國民眾至少都打過一劑或兩劑疫苗,對沒打疫苗的患者來說,還是有重症和死亡的風險。因此持續「阻絕感染鏈」其實是在保護還沒打、無法打疫苗的族群。
此外,專家認為,由於Omicron才出現在世上兩個多月,各國還沒辦法確定感染Omicron後,是否會對身體機能產生永久性的後遺症。加上目前市面上治療武漢肺炎病毒的藥物有三種,但其中兩種對Omicron「毫無效用」,唯一有用的一種正全球大缺貨。
意思就是說,現在感染Omicron,你可能沒有藥可以醫。
最重要的一點,Omicron的快速擴散已經對醫療系統產生壓力。美國衛生官員前幾天發出警告,如果感染人數再繼續增加下去,美國醫療體系可能會崩潰。為了治療Omicron患者,美國好多醫院已經不得不取消或延後手術、癌症療程,甚至必須減少處理急診的人手。也就是說,Omicron擴散影響的不是我們有沒有得流感,而是會嚴重壓縮到其他患者的醫療資源。
從病毒學來看,大規模感染、試驗體多的情況下,也會促進病毒繼續變異、演化下去,我們都不希望病毒最終進化到一個「無敵」狀態,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