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234期)
去積雪半島之前,我們就已經拔好營,因此回到蜂巢灣營地後,背上背包就可以上路。
▲色彩繽紛的樹林風華再現。
沿著湖岸往東走約莫2公里後,轉向東北往山丘上去。雖然是上坡,但坡度沒有前兩天大。遠離湖岸一些,鏡頭視角已經可以完全涵蓋整個積雪半島。有些地方雜草叢生,不過和前兩天比起來,還是好走多了。
▲此次同行的兩位好夥伴——英國人Joe(左)和法國人Arnold(右)。
接著翻過一座座山丘,也許是迎風的關係,迎來一片草原。別德馬湖(Viedma Lake)的最長直徑超過100公里,現在我的右方被別德馬湖環繞著。兩位好夥伴——英國人Joe和法國人Arnold,總是在離我不遠的地方停下來,讓我安心盡情拍照。
▲河面雖然寬廣,但流速並不急。
繼續往東北走,開始出現樹林和倒木,以及色彩繽紛的樹林。我們走在高處,沿著別德馬湖往北走。突出的三角形半島,讓別德馬湖看起來像顆愛心。再往前走,準備下山,遠處是一條河流的下游,注入別德馬湖之前沖積形成的三角洲。
還沒有走到河邊,已經有告示牌告知渡河的方法:「這條河是地道河,從您所在的位置要通過地道河前往目的地道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用溜索;另一種是涉水渡過三角洲。如果有涉水的裝備和打算,要跨過圍籬。」我們有溜索裝備,所以就順著步道走。河面雖然寬廣,但流速不急,真的要直接涉水的話,應該也是可以。
▲第二次溜索已經熟練許多,很快地穿上吊帶、扣好鉤環,順利渡河。
整趟馬駝鹿山環線兩次繩索渡河,渡的是同一條河——地道河。行程第二天的第一次繩索渡河處,是地道河剛從地道冰河發源不遠之處,水流相當湍急,與河面的落差相當大。地道河向東,沿著馬駝鹿山北緣,在地道灣附近變得相當平坦,最後注入別德馬湖。第二次溜索,我們已經熟練許多,很快地穿上吊帶、扣好鉤環,順利渡河。
我負責把拉繩送去對岸,所以沒有人在對岸拉我。加上兩岸幾乎沒有高低差,河道又寬,沉重的背包火上加油,這一渡河,幾乎把我全身的精力都榨乾了。
因為我得盡快回到查爾騰(El Chaltén),和另外兩位朋友搭車北上。所以渡河之前,就和兩位夥伴說好渡河後得先走。我一個人啟程上路,突然一股強烈的孤單感湧上:「這一別,可能再也見不到彼此!」如果待會他們沒有趕上我的話,說不定這就是最後一面了。我發現四天的相處下,真的把這兩位夥伴當成好朋友,當意識到可能不會再相見,頓時非常感傷。
▲過河後,抵達地道灣碼頭的3公里路行走相當輕鬆。
▲往碼頭的最後一段路是走在湖邊。
▲走了半天,終於接上砂石道路。
過了河以後,到地道灣碼頭的3公里路,走起來相當輕鬆。遠遠地已經可以看到地道灣碼頭,往碼頭的最後一段路,就是走在湖邊。
地道灣位在別德馬湖的西北岸,有公路連接。我抵達的時間是下午3點半。從蜂巢灣營地出發,費時5小時2分,距離14.3公里。地道灣碼頭是馬駝鹿山環線的終點,大部分人會在這裡搭便車、預約包車,或是等沒有時間表的公車,回查爾騰。
地道灣碼頭有連接23號省道的道路,不過畢竟不是主要幹道,如果在這裡等搭便車,說不定大半天都不會有車,還是得乖乖走路。
▲終於見到熟悉的山峰景色。
此時已經下午4點多,西北方的太陽相當刺眼,我舉起左手稍微遮擋陽光,才赫然發現熟悉的景色——菲茨洛伊峰(Monte Fitz Roy)和托瑞峰(Torre)的剪影,我回來了!
▲豎起大拇指攔第一台車就成功!
走了最後2公里的砂石路回到了23號省道,我豎起大拇指攔了第一台車就成功,原來這台車是一起走環線的三位阿根廷人開的,另外還載著我的兩位夥伴。是的,我們又重逢了!他們從地道灣碼頭直接搭便車,正巧在我翻了最後一座山,回到公路時碰上,多麼巧妙!
4天3夜的環線總共走了70公里,過了3個超過1,000公尺的山口,繞了馬駝鹿山一圈,溜過兩次地道河,沿著別德馬冰河的累積區,走到消融區,再到了下游的別德馬湖。除了第一天,每天都有艱難的路段,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天,但一路上的冰河風光沒有讓我失望。
夜巴上,我重新回味這四天的種種,夥伴、美景和疲累,然後闔上眼睛,準備無縫接軌迎接接下來的未知旅程。晚安,馬駝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