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該如何思考公司的「退場機制」?

第237期
早安財經提供
如果你是創業家,經營的事業如日中天,業績蒸蒸日上,你可能完全無法想像有一天你得要離開公司的情景。
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特約作家,著有《師父: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The Knack: How Street-Smart Entrepreneurs Learn to Handle Whatever Comes Up)、《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與《師父的最後修練》(Finish Big,原中文版書名《大退場》)等暢銷書,備受創業社群推崇的鮑.柏林罕(Bo Burlingham)卻提出一個有趣的「退場思考課」。
他認為不論是年紀的關係、家庭的關係,或甚至是開創另一個事業的關係,終究有一天,我們會離開現在的事業。但柏林罕並不是要你現在就賣掉公司,因為不管你是下個月就想高價賣掉公司,還是二十年之後才退休,你現在能做的,就是增加企業的價值,以及培養接班的團隊。從退場來思考並規劃事業,更能啟發一些你從未想過的事業問題。
柏林罕在《師父的最後修練》這本書裡,介紹了許多企業思考退場的故事,「當你終於開始規劃『退場』時,很可能意外發現那個準備流程,幫你把企業打造得更好」。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

師父的最後修練:創業者如何預見圓滿終局

書名:師父的最後修練:創業者如何預見圓滿終局

作者:鮑.柏林罕(Bo Burlingham)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早安財經文化

類別:創業、創業家、企業經營、商業策略

出版日期:2022年7月30日

 

私人企業的精明業主早就知道,學會專業投資人評估公司的方式多麼好用。他們使用的方式包括找來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簡稱M&A)專家分析自己的事業,邀請專家加入諮詢委員會,或是透過實質審查來進行模擬測試。市面上也有越來越多的軟體工具,可以幫助你從投資者的觀點來評估事業的優、缺點。

瓦瑞勞就是這種軟體的開發者,他算是湊巧接觸到這種分析工具的市場。第一章提過,2008年他出售第四家公司後,展開了寫作與演講的新職涯。那段期間,他寫了一本書《公司賺錢有這麼難嗎》(Built to Sell),書中是以虛構的方式,描述一位廣告公司業主,如何把原本賣不掉的公司變成可出售的事業。

為了幫書做宣傳,他架設了網站www.builttosell.com,並貼出賣相指數(讓業主概略知道公司賣相的簡單測驗)。他沒料到的是,他開始收到越來越多人使用那個測驗的通知。他說:「我突然明白,這應該是在暗示我什麼吧。」於是,他開始研發更好的評估工具,把它命名為「賣相得分」(The Sellability Score)。

他當然不是唯一一個想到要這麼做的人。亞利桑那州梅薩市的B2B CFO、佛蒙特州諾維奇市的CoreValue Software、喬治亞州賈斯珀市的Inc. Navigator、澳洲新南威爾斯布魯克瓦爾市的MAUS Business Systems都是類似的系統。

這些工具可以幫業主處理最困難、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學習以客觀的方式,從投資人的觀點檢視自家公司,排除創辦人對公司人事物的情感羈絆。學會這種技巧的業主比較不會遇到強制出售的情況。他們在離開公司之前與之後,對自己和公司的狀況都有較多的掌控力。

不過,我必須趕快補充,這些評估系統都沒有提供增加賣相的實務指南,也不保證你的公司將來可以高價求售。他們只是提供一套指標,指出你的公司可以改進的方向。有的系統是以儀表板的方式呈現,你可以用它來追蹤關鍵變數的進展。有的系統是採用定期評估的方式。他們在凸顯關鍵變數方面都做得很好。

例如,「賣相得分」系統是讓業主回答一系列攸關事業的問題,然後算出總分以及影響公司賣相的八大因素得分。不過,我認為對多數業者來說,分數高低不是重點,附帶的報告反而比較重要,裡頭包含改進八大因素的指導課程。

 

第一個因素是財務績效。

這堂課是探討投資人為某事業算出估價的思考流程。裡面有一項練習,說明如何計算公司的「現值」,這個現值會受到投資人感受到的風險程度影響。小公司的風險主要是看其相對規模而定,所以有所謂的「小公司折價」(Small Company Discount)。

 

第二個因素是成長潛力。

這個單元會更進一步展示,成長率對現值計算的影響。當公司的預期成長越快時,現值就越高。所以,就像前面提過的,對買家來說,事業的可擴張性是一大重點。報告中提出業主可以考慮的幾個擴張方法,例如地域擴展、為既有的顧客推出新產品、招攬新顧客以善用閒置產能、為不同的生活方式調整產品或服務。

 

第三個因素是過度依賴。

瓦瑞勞(John Warrillow)稱之為「瑞士結構」,意指中立和獨立的好處。這是指公司要避免過度依賴任一顧客、供應商或員工,以免失去該顧客、供應商或員工之後,公司就一蹶不振了。投資人會特別注意「顧客集中度」,他們覺得業績集中於少數幾位顧客很危險。只要有一個客戶的業績貢獻度占總營收15%以上,公司的現值就會打折。

 

第四個因素是現金流量。

公司越有能力用自己創造的金流來支應事業成長,就越不需要外部資金。買家對不太需要外部資金的事業出價較高,對需要外部資金的事業出價較低,瓦瑞勞稱之為「估價蹺蹺板」(The Valuation Teeter-Totter)。這個單元建議了幾種增加現金流量的方法,例如縮短向顧客收款的時間,延長付款給供應商的時間。

 

第五個因素是重複性收入

。這很重要,因為這點確保了未來的部分營收,從而降低了買家承擔的風險,提升了事業的價值。瓦瑞勞提出六種重複性收入,包括不得不持續消費的耗材(例如牙膏、洗髮精、衛生紙)、可續約的訂閱(例如報紙、雜誌)、沉沒成本式的續約服務(例如彭博金融終端機)(編註:彭博金融終端機是一種金融資料服務設備,多販售給交易員或基金經理人,每台收取年費2.2萬美元,客戶從金控、銀行、投信、相關政府機關到企業財務單位都有)、自動續約服務(例如檔案儲存)、一次綁約多年(例如手機通話費)。未來的營收越確定時,風險就越低,公司的市值也越高。

 

第六個因素是獨特的價值主張。

瓦瑞勞稱之為「獨占優勢」。競爭對手越難模仿你的公司產品,降價的壓力就越低。巴菲特曾經說過,他收購的對象要有「護城河」保護,護城河越寬,越能抵禦競爭對手攻進來搶顧客。當你有堅不可摧的競爭優勢時,護城河最寬,那可以降低收購者承擔的風險,也會提高事業的價值。

 

第七個因素是顧客滿意度。

這裡的重點是公司必須已經建立一套嚴謹又一致的方法,來衡量顧客滿意度。光有滿意顧客的見證以及顧客滿意調查還不夠。忠誠度大師費德列克‧雷克海(Frederick Reichheld)開發出活廣告淨值法(Net Promoter Score),並在其暢銷書《活廣告計分法》(The Ultimate Question)中闡釋說明。瓦瑞勞追蹤了許多經營完善的公司,大大小小都有,他們都採用這個方法。

活廣告淨值法能預測「顧客再次回購」以及「推薦其他客人來買」的可能性,這兩點都是驅動業績成長的主要因素。它只問一個問題:「以一到十分來評估,你向朋友或同事推薦我們公司的可能性有多高?」答九或十分的顧客算是「活廣告」(P),他們最有可能回購及推薦他人來消費。答七或八分的顧客算是中性或所謂的「被動滿意」,其他的顧客都是「負宣傳」(D)。

活廣告淨值的算法是:P的百分比減去D的百分比。瓦瑞勞指出,這種方法對中小企業特別有效,因為:(一)容易衡量,(二)和投資者採用共同的語言,(三)便宜,(四)具預測性。

 

第八個因素是管理團隊的實力。

這一點其實是指業主的決策角色。如果關鍵決策都是由業主決定,業主離開以後,難免會出現公司如何繼續營運下去的問題。潛在買家會特別注意顧客關係,因為顧客可能是對業主忠誠,而不是對公司忠誠。公司在少了業主之後,如果能運作得更好,公司的賣相就越好。

當然,如果你能吸引多種潛在買家(包括財務型買家、策略型買家、員工、管理者或家族成員),你在決定交易對象時,籌碼也越高。只要把事業打造成私募公司想收購的樣子,你就能吸引到各種類型的買家。

(以上節選自《師父的最後修練》第3章〈能不能成交,關鍵是什麼?〉第86頁~第91頁)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邂逅
  曾經看過一本原住民部落紀實書籍,深受吸引。樂水,這個山水相伴、靜待探索的宜蘭美麗村落,在幾年後的一個初秋,我拜訪了她。 樂水村由碼崙、…
不堪成「怨士」 中科院院士聯名「網開一面」
5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技「三會」上,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稱,他們不反對中國政府屏蔽國外網際網路,但懇求對科研學者網開一面,…
歐洲能源危機 恐變政治危機
俄烏戰爭延燒,西方各國持續加大對於俄羅斯的制裁,使得歐洲能源危機不斷升級,宛若已逼近能源業的「雷曼時刻」。 北溪天然氣管道(North…
大媒體小故事
15. 後繼有力   「業務部的最近大概很操吧?」 「唉呀,這沒甚麼吧!偶爾也要讓他們感受一下我們的辛苦!」 幾個東科的夜線記者下班時,…
金融海嘯10週年 中國將步入後塵?
在全球金融海嘯屆滿10週年前夕,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Ken Rogoff)警告,…
報紙「開天窗」 中媒無言的抗議
溫州動車追撞事故第7日,即傳統上祭悼死者的「頭七」來臨之際,中共中宣部再下禁令,要求「報導迅速降溫,除正面報導和權威部門發布的動態消息外,…
波特教授到底有沒有支持ECFA?
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到台灣來,有些報導稱:「波特說ECFA是台灣唯一的選項。」馬總統因此拿著這句話宣傳說:「…
陳傑豪 翻轉功典資訊攀上高峰
一個16歲赴美就學、35歲回台的青年才俊,僅僅花了10個月的時間就讓一間業績持平、苦撐12年的本土企業大翻轉,於2011年打敗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