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貴的股市大崩逃

▲金融市場的逃難,連溫文儒雅的人也會突然變了一個樣,判若兩人。Adobe Stock
第240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戰爭片電影裡的逃難情節,大家應該很熟悉:我軍節節敗退,敵人日益逼近,這時候,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小民,無不帶著簡單行囊,爭先恐後地買機票、船票、火車票逃難去了。當危機來臨,人們為了求生,願意放棄一切,而機票再貴也要買。這是大時代的無奈,卻不是特例。遇到緊急危難,恐懼感油然而生,不顧一切只為逃命,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你我都有。

逃生模式內建在我們的基因深處,平時毫無異狀,幾乎不被察覺。可是當危機來臨,不論是什麼危機,逃生模式就會瞬間啟動,主導我們的大腦,讓理智失效;直到危機解除,身心舒緩之後,理智才會恢復。可是在股市裡,這個老祖宗的遺傳,會讓投資人暫時失去理智,為了免除痛苦與恐懼,願意付出一切代價。更糟的是,人們會不約而同,發生集體式的大崩逃。

股市難逃「集體恐慌」

但金融市場的逃難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你的股票必須有人接手。如果大家都想拋售,誰來接呢?於是股價加速下跌,進一步提高危險的強度,從而使得投資人更加恐懼。如此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一場所謂「史詩級」的大崩跌。

此時,連溫文儒雅的人也會突然變了一個樣,判若兩人。

我個人就看過不少例子:平常保守穩健的人,總是做足功課理性投資,只用閒錢做股票,絕不融資或槓桿操作,幾年下來成果不錯,堪稱投資的模範生。但問題出在市場大幅下挫,集體恐慌之時。這時候,有的模範生會出現本能反應,為了逃離股市願意犧牲一切。於是幾年累積的成果,一下子就付諸東流。

美國Dalbar研究機構多年前有一份很有名的研究,他們統計了二十年(1996~2015年)各種金融商品的平均年報酬率以及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股市的報酬率為8.19%,債券5.34%,通貨膨脹率2.20%,而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竟然只有2.11%。我在《股票投資的關鍵能力》一文中曾提到美國跨國金融服務公司「富達投資」的內部報告,也有類似結果:投資名家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投資績效高達年平均29%,但麥哲倫基金投資人平均卻只有7%。彼得‧林區認為,投資人為了避開股市下跌,付出慘重代價。

其實,投資人在恐慌當中,只要有人適時提醒,就能夠恢復理智。記得在2008年股市天天大跌的一個日子裡,我和一個老朋友在餐廳吃飯。老友突然接到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朋友電話,痛苦地說,再這樣跌下去,他實在受不了了,打算把所有的基金都贖回。但他覺得自己此時已經六神無主,所以想在贖回前聽聽老友的意見。老友當下告訴他:「什麼都不要做!你基金贖回就等於把股票拿到市場上賣掉,你認為這時候進來接手的人是來普渡眾生的嗎?」電話的另一端頓了一下,說;「我懂了!非常感謝。」

就像大自然有颱風、洪水和大地震,股市偶而也會崩盤。而那些10年、20年甚至50年的股市年化報酬率達8%或10%的統計資料,已經把所有的崩盤都算進去了,所以,對長期投資人來說,實在沒有恐慌的必要。恐慌很容易把我們的年化報酬率從8%大幅往下拉,最後只剩2%,連對抗通貨膨脹的能力都失去。

最好「什麼都不做」?

對不顧一切賣股逃生的投資人來說,低價賣股只是故事的前半段而已。當事件落幕,還來不及喘息,股市便在不知不覺當中迅速回升。這時,空手的投資人又會產生「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深怕錯過千載難逢的多頭行情,於是又鬥志高昂地進場搶股票。FOMO也是集體行為,大家搶來搶去,自然又把股價拱到過高的程度。這些不理智行為通常只是短期現象,但就在短短幾天,甚至只有幾小時當中,嚴重侵蝕那些過度反應者的績效。投資人在行情好的時候過度樂觀,在不好的時候過度悲觀,就是所謂的「反應過度/反映不足」(Overreaction/Underreaction)行為模式,筆者以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就不再贅述了。

對投資大眾來說,我們不必像巴菲特一樣,在市場恐慌時反而貪婪地買進,那太難了。比較容易的做法是「什麼都不做」(just do nothing),就像前面提到那位打電話求助的朋友一樣,不要動就好了。畢竟,手上的持股,代表著對實體公司的權益,只要企業體質健全並努力賺錢,投資人就能分享應有的利潤。而市場的恐慌情緒,總有一天會消逝,我們無須費心去抓最佳進出時機,也沒必要隨著市場起舞。

總之,股票不是固定收益,所謂年平均報酬8%並不是每天漲一點點,連續漲好幾年,沒有一天下跌。投資期間一定是有漲有跌,而我們絕對無法做到股票一買就漲、一賣就跌。因此,長期投資,特別是十年以上的,碰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崩盤是很正常的事。但長期投資的優點是,在崩盤當中你只要坦然面對,就比倉皇逃脫獲得更好的報酬。因為你不必為了逃難,付出過高的代價。

總之,股市下跌對長期投資人就像家常便飯,用平常心去面對即可。《簡單致富》(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作者柯林斯(JL Collins)前一陣子股市崩跌時,於部落格上引用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的話勉勵投資人:

「平安無事一般而言是一種迷信,大自然沒有這種東西,人類的成長經驗裡也沒有。長期而言,躲避危險並不會比坦然面對更加安全。生命如果不敢冒險,一切都是枉然。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不敗日劇《HERO》 13年後再續神話?
日劇史上有一個不敗的神話。身為一個日劇迷來說,這個不敗神話隔了13年後醒來了。觀眾期盼的不只是神話復活,而且寄望神話更神,創造更新的史頁。…
陳孟瑩 雍容慈愛的「大家長」法官
執法者必須具備公正的心胸,判斷才能促成社會的公平正義。也就是說,司法評斷的基礎是「理性」,因此,社會大眾看到的法官,往往像是「冷冰冰」…
美售台武器 中共反制露玄機
針對美國日前決定對台軍售,中共當局除立即召見美國駐中國大使提出強烈抗議、暫停中美雙邊軍事互訪計畫,並聲稱要制裁參與出售武器的美國公司,…
螺鈿工藝飄洋過海生根台灣 陳甫強踽踽獨行承傳路
「這工很粗,不是台灣做的。」知名螺鈿司阜陳甫強,看著記者出示的螺鈿藝品照片,敏銳地指出做工、構圖都與台灣的不同。 「司阜」,…
絕祕!點穴功夫是否存在?
60歲的李有甫,12歲開始習武。1982年,33歲的李有甫在中國民族體育比賽上一舉成名。當年他憑著一支3尺多長、拇指粗的鞭桿,舞得滿堂喝采…
東勢林場──賞桐追螢一次滿足
位於台中的老牌休閒園區「東勢林場」,素有「中部陽明山」之稱,是一座綜合森林遊樂兼休閒農業的示範園區。全園面積約225公頃,…
中國富人 新加坡避險
香港一直是中國富人轉移資產的首選地,有很多中國富人在港置業和購買各類資產。在北京強推《香港國安法》後,資金開始離開香港。 據美國《…
李白千古名作〈將進酒〉 但願長醉不願醒
唐朝大詩人李白存世詩文共有千餘篇,其優美的代表作有〈早發白帝城〉、〈將進酒〉、〈靜夜思〉、〈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與〈月下獨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