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製作台灣黑豆醬油,瑞春默默展開復耕台灣黑豆之路。Adobe Stock
第250期
醬油原料分為黑豆、黃豆,同屬「大豆」家族,目前以黃豆為大宗。但在清領時期,台灣家戶自行釀製醬油的原料,皆為黑豆。
黑豆,可以作為主作物,也可以作為輪耕作物,幫助地力修復。西螺大媽廟前晒黑豆,就是瑞春醬油第四代、現任副總經理鍾政達幼年時的印象。
但隨著貿易開放,國外大豆價格更趨便宜,包括東南亞、中國大陸、美加等地的黑豆,紛紛進口台灣,曾經年產6萬公噸的台灣黑豆產量日益下降,甚至「斷貨」。
2008年,協力廠提議瑞春醬油「製作台灣黑豆的醬油」,鍾政達表示,自己努力致電產銷班、農會,耗時一年卻找不到人合作。後經環球科技大學老師、台南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吳昭慧幫忙,才找到願意合作的農夫,開始了台灣黑豆「復耕」之路。
瑞春醬油一次煮醬需要1,000公斤黑豆,單次種植收成遠遠不夠,經多次翻種,收成數量才達到了煮醬的最低門檻。
2011年,雲林業者向當時的總統馬英九陳情,表達無台灣黑豆可以使用,於是農糧署將大豆納入契作獎勵,農改場也進行技術輔導,產量大增。2012年,契作面積達468公頃。
而瑞春這款使用台灣黑豆釀造的醬油名為「台灣好醬」,至今每年契作黑豆面積達100公頃。鍾政達希望,未來能將祖業繼續承傳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