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執委會6月12日宣布,7月開始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簡稱BEV)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最高課徵48.1%,引發歐洲汽車市場的大震盪。專家認為,雖然歐盟一向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但此次的重拳出擊,意味著歐盟對華政策出現轉變。
調查顯示:中國電動車補貼涵蓋整條供應鏈
中國政府長期對電池和電動車產業過度補貼,導致中國電動車價格過低,傾銷至歐盟後嚴重影響歐盟本地汽車市場。歐盟執委會在2023年10月宣布,針對中國輸入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經過半年多的調查,歐盟發現中國政府的補貼範圍非常廣泛,從鋰電池原料到電動車運輸至歐盟港口,「整條供應鏈」都受到補貼,層級從中央、省到地方政府。
雖然調查尚未完全結束,但歐盟在6月9日歐洲議會改選結束後,立即宣布從7月4日起課徵暫時性的「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ies),並展開與成員國的諮詢,待11月調查正式完成後,再決定是否持續課徵反補貼稅,這項決定將持續五年。
根據調查結果,中國電動車龍頭企業比亞迪(BYD)將被加徵17.4%的關稅,吉利汽車(Geely)20%,上海汽車集團(SAIC)因配合調查度低,將被加徵最高的38.1%。目前歐盟對進口車課徵一般關稅10%,若加上針對中國的臨時關稅,關稅最高將達到48.1%。
歐盟主席立場強硬 加徵關稅是全球趨勢
歐盟會做成這項決定並不讓人意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5月8日就表示,歐洲必須阻止中國向歐盟市場提供享有大量補貼的電動車,即使此前幾日她才在巴黎與習近平見面。馮德萊恩說:「公平競爭很好。我們不喜歡的是,我們的市場充斥著獲得大量補貼的中國電動車。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工業。」
根據歐盟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間,儘管歐盟市場整體電動車銷量成長,但本地生產的電動車市占率從2020年的68.9%降至59.9%;而中國進口電動車的市占率則從3.9%大幅上升至25%,而且在2019年,這個比例還只有0.4%。預測顯示,2027年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將達到20%。
歐盟不是唯一對中國電動車實施進口限制的國家,美國在今(2024)年5月就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關稅提高到100%,等於完全阻絕相關進口。土耳其在6月宣布對中國進口車輛加徵40%關稅。歐盟是中國電動車最大出口市場,但目前對中國車僅課徵10%關稅,相較其他國家處於不利地位,這或許也是歐盟無法等到調查結束,必須先實施臨時關稅的原因。
▲歐盟一向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宣布對中國的電動車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標誌著貿易政策的重大變化。Adobe Stock
中方稱違反自由貿易調查歐盟豬肉作為報復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斯卡納斯(Margaritis Schinas)在宣布加徵關稅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生產的汽車享受了不公平的補貼,對歐盟生產商構成威脅,他也表示委員會已與中國當局聯繫,針對這項調查結果做討論。
不過看來中國方面無法接受歐盟的反補貼關稅策略,中國外交部聲稱歐盟「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並揚言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權益。中國商務部在6月17日宣布,對原產自歐盟的豬肉及其副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被認為是在報復歐盟。
成員國立場分歧 專家:歐盟對華政策調整
歐洲經濟學家肯寧漢姆(Andrew Kenningham)認為,歐盟的決定標誌著貿易政策的重大變化。他說:「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額外關稅的直接影響非常小。截至4月的12個月內,歐盟從中國進口了約44萬輛電動汽車,價值90億歐元,約占家庭汽車支出的4%。但加徵關稅的目的,是限制未來電動汽車進口的增長,而不是阻礙現有的貿易。這一決定標誌著歐盟貿易政策的重大轉變,因為儘管歐盟近年來經常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包括針對中國,但此前從未針對如此重要的行業採取過這樣的措施。自川普(Donald Trump)擔任總統以來,歐洲一直不願採取美國所採取的那種保護主義措施。」
並非所有歐盟成員國都贊成加徵關稅,德國多家汽車廠都認為歐盟此舉在阻礙自由貿易,因為中國是目前所有德國汽車製造商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不過對法國汽車製造商來說,中國並非重要出口地,因此支持加徵關稅以保護國內汽車產業。西班牙同樣支持歐盟執委會的決定。
歐洲議會德國議員費伯爾(Markus Ferber)認為,如果歐盟真的想打造一個有競爭力的電動汽車行業,就需要針對中國的不平等貿易手段進行反擊。
費伯爾說:「我們不能指望歐洲汽車製造商在受到中國傾銷行為的衝擊時大舉投資新產能。我們在太陽能行業已經看到過這樣的故事,而且結局並不美好。我們最好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永遠只是最後的選擇,但如果競爭不公平,那就沒有其他辦法了。這不是保護主義行為,而是一種公平競爭的措施。」
中國車企應變措施多 不影響全球布局
面對歐盟的關稅措施,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採取應對策略,包括在歐洲建廠或建立合資企業,或考慮從泰國等第三國向歐洲出口。例如:比亞迪2023年宣布在匈牙利設立其歐洲首家電動車工廠,並考慮在歐洲增設第二家工廠。上汽集團旗下品牌「名爵」(MG)在泰國生產電動汽車,得以繞過歐盟關稅限制。而且泰國如今已成為中國汽車製造商的離岸生產中心,藉此規避歐美的貿易限制。
匈牙利政府目前也正加緊與中國「長城汽車」談判,希望能吸引比亞迪之後,第二家中國汽車大廠進駐。西班牙是僅次於德國的歐洲第二大汽車製造國,中國汽車製造商奇瑞在今年4月已和西班牙簽署協議,採取與當地企業合作生產的方式,正式宣布進駐西班牙,預計今年開始生產。
面對中國廉價電動車湧入,歐洲各國都擔心衝擊當地汽車市場,但同時,他們也在積極爭取中國汽車製造商前來設廠,期待帶來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因此從長遠來看,歐盟加徵關稅雖讓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競爭力大減,但並不影響中國電動車企業的長期布局。
《路透社》也報導,這些關稅相當於新增數十億歐元的成本,但不太可能因此阻止中國汽車製造商向歐洲出口,因為他們仍有辦法在消化掉這些額外成本後,繼續賺到錢。要如何順利統整成員國的需求,兼顧經濟發展和保護當地產業,並維持與中國在貿易協商角力戰中的平衡,是歐盟未來與中國貿易往來時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