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臺灣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共同策劃的特別展覽「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首位西洋雕塑家與20世紀初期的東京美術學校」,9月6日正式開展,日本有超過百名重要貴賓蒞臨,日本《每日新聞》以「幻之〈甘露水〉,百年歷史的臺灣雕刻家黃土水傑作赴日展出」進行報導,《產經新聞》、《美術手帖》也紛紛進行展覽報導。
黃土水(1895-1930),出生於萬華,十七歲進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雕刻成績滿分、圖畫科也有超高分,二十歲以雕刻作品〈李鐵拐〉進入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就讀雕塑科。
25 歲,他的作品〈山童吹笛〉入選第二回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成為首位赴日就讀美術的台人,亦是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的第一位台灣人,其後作品經常入圍帝展,包括〈甘露水〉,他的作品線條溫潤,刻畫人物表情含蓄而深遠,能引起觀者共鳴,台灣仕紳也組成後援會,使其能繼續創作。
可惜,他在35歲時因病辭世,更令人扼腕的是,作品所存不多,他的名字因此湮沒長達一甲子,直到近年台灣主體意識成型,他的名字才又重新躍上舞台,而原本下落不明的〈甘露水〉的出現,更推高了黃土水的討論熱度。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首位西洋雕塑家與20世紀初期的東京美術學校」聚焦於臺灣首位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生黃土水的藝術生涯,展示多件代表作及相關文獻,也涵蓋黃土水留日期間(大正、昭和初期)師長、藝術家前輩、臺灣留學生的西洋繪畫與雕刻作品。
開展當日下午,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也舉辦「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追溯日本與臺灣的近代美術史」學術研討會,由策展人薛燕玲(國美館研究員)、村上敬(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副教授)、岡田靖(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文化財保存學副教授)發表演講。
國美館館長陳貺怡在開幕致詞時表示,黃土水創作許多充滿臺灣本土意識的作品,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臺灣藝壇有深遠影響,並啟發多位臺灣藝術家前往日本留學。
薛燕玲表示,黃土水的驟逝,使其作品及相關文件未及整理,散落臺、日各處,國美館策展團隊4年前即開始四處探詢、研究、整理黃土水相關文獻及遺作去處,完整梳理黃土水的藝術史脈絡、創作特色及留日生涯。
村上敬分享了黃土水留日期間,與當時日本重要藝術家作品連結的關係性;岡田靖則討論雕塑美術在明治之後的表現。三位專家見解深入,吸引眾多藝術愛好者和學術界人士熱烈參與,為展覽增添學術、文化交流的價值。
出席9月5日預展的貴賓,包括黃土水家族的後代幸田賴子、臺灣美術史學者李欽賢、鼎力促成國美館翻製黃土水〈山本悌二郎像〉的旅日臺裔舞蹈家若林素子(張素真)、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學科教授兒島薰、前東藝大美術研究科文化財保存學教授木島隆康、日本國寶修理裝潢師聯盟副理事長半田昌規伉儷。
為向貴賓表達感謝、並普及黃土水作品集,國美館準備了限量版同名筆記本、《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專輯,連同展覽手冊致贈予貴賓,期望有更多人能認識這位早逝的天才藝術家。該展將展出至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