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崇小档案
• 巧铃时装负责人
• 甲级证照裁缝师
• 客家衫制作讲师
▲不少客人订制旗袍。郑桂崇提供
走进桃园市中坜区第二公有零售市场(新明市场),入口第一个摊位就是裁缝师傅郑桂崇独立开设的「巧铃时装」,招牌上两行小字标榜的是「专业修改」与「设计订做」,简明扼要点出店的特色。
小小的店面,一早就来了四、五组客人,有的来修改裤子长度、有的来做衣服。几十年来,因为信赖郑桂崇的手艺,这些忠实顾客有需求时总会来找她。特别的是,店内展示有几件宽宽大大的蓝染客家大襟衫,领口、袖口以传统客家花布缀饰,开襟处缀以盘扣,十分醒目。
▲老顾客的需求牵扯着郑桂崇的心,让她不忍退休持续服务旧雨新知。吴长益摄影
家学渊源》26岁获甲级执照,30多岁开服装店
郑桂崇会做衣服可说是家学渊源。由于外公是中坜地区知名的裁缝师傅,郑桂崇十几岁起便跟随舅舅、阿姨学做衣衫。早期也曾在成衣厂学手艺,出师后转到服装店,20岁即考取乙级执照,26岁又顺利取得甲级执照。
谈到考甲级执照的过程,郑桂崇记忆犹新:「考甲级证照时,只给我们一块布、一卷线、两颗扣子、一张图样、一张牛皮纸,自己抓尺寸,看着图片里衣服的大小、比例,就要做出一件衣服。」整个考试持续两天,考场规定很严格,中午外出用餐时,考场贴上封条,参试者的背包还要受检,怕带出去请枪手。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郑桂崇顺利取得证照。
1988年左右,30岁出头的她在被称为「中坜大时钟」的中坜第一公有零售市场开起巧铃时装店,以巧手支起一片天。当时台湾成衣市场尚未普及,多数人逢年过节习惯订制衣服。因此,时装店一开张生意就很好,从8月开始,搭着中坜地区的平安戏、拜拜,一直忙到过年,上门的客人络绎不绝。
那时,郑桂崇往往从早上8点开始,没有停歇的工作到晚上11、12点,过年前更是三天两头熬夜到凌晨2、3点。因为工作量大,郑桂崇请了4、5位裁缝师傅,一整个冬天大家在店内不停歇的裁裁剪剪,裁缝车伴随着哒哒声快速转动,一匹匹的布转变为一件件款式各异的服饰,如旗袍、媒人装、请客吃拜拜的宴客服、过年的新衫等,郑桂崇辛勤地为每一位客人打理不同场合的装扮。
▲各式各样的表演服都难不倒郑桂崇。郑桂崇提供
不忍退休》服务老顾客,手艺吸引旧雨新知
从事裁缝工作四十余年,找郑桂崇做衣服、修改衣服的人不计其数。但随着时代变迁,成衣市场普及,订制衣服逐渐没落,又遇到中坜大时钟商场改建,加上数十年来从事裁缝工作,也落下五十肩、网球肘、板机指等职业病。郑桂崇已届退休年龄,原本有意让巧铃时装随着大时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然而,老顾客的需求牵扯着她的心,最终决定将店面搬到中坜第二公有零售市场的现址,持续服务旧雨新知。
采访当天,一位杨太太来请郑桂崇修改短裤,热情说道:「我知道她有技术,从小学手艺,这么多年来衣服都是让她改的,她会改得很合身。」杨太太曾经给别人改,但不合穿,只好拿来重新改一次。
现场还有一位老奶奶坐在凳子上,一边看着郑桂崇修改自己的衣服,一边聊天。老奶奶80几岁了,每次都搭出租车过来,事先约好、当场改完后,再让郑桂崇帮她叫出租车回家。老奶奶也曾就近给其他人改衣服,但不满意,因此宁可直接来找郑桂崇,省得再改一次浪费金钱与时间。
尽管店面搬迁,各式各样的订制始终不曾间断。例如有些学校代代传承,毕业展的服装均委由郑桂崇制作;近年来流行Cosplay,也有人拿着天马行空的图样委制;还有不少舞台装,如龙袍、唐朝皇后服、苹果装、仙履奇缘戏服、王子装、海盗装、肚皮舞服,或是宫庙、喜庆宴会服等各式各样服饰的订制,郑桂崇总是能凭着图样就做出令顾客满意的衣服。
寻根之旅》与客家衫结缘,传播客家文化
大约三、四年前,一位顾客因为要上台表演,前来商请郑桂崇制作传统客家衫,这一因缘促使她开始研究客家衫的文化与历史。身为客家人,透过制作客家衫,彷佛也让她经历一趟探究根源的旅程。
郑桂崇一边手上打着盘扣,一边把客家衫的点滴细细道来:「客家衫也叫大襟衫,因为过去右手叫大手,客家衫的衣襟开在右边。以前的领口做得很紧,就是要多做事,少说话。」
▲客家人强调出头天,所以喜欢用九眼扣。吴长益摄影
一件件的蓝染衫,将客家人的为人处世之道、立身准则,甚至过往年代的不易展露无疑。郑桂崇如数家珍地谈道,传统服饰的盘扣,通常是八眼扣,客家衫多一个,叫做九眼扣(九结扣),因为客家人强调出头天。一些有钱人家,会以黄金做成盘扣,赴宴、喝喜酒、喜庆场合时就用黄金盘扣,平常则用布扣、铜扣。
客家衫的袖口平时都要翻起来,强调做事认真,只有办丧事的人家,才会把袖口放下。而且袖口翻起来后用别针别住,可以当口袋。一般人家用普通的别针,有钱人家就用黄金做别针。而且,前襟做得很长,也可以折起来当口袋。
客家衫宽宽大大,从少女穿到少妇,还可以当哺乳装。少女装的袖口搭配黄色布料,少妇的袖口改为白色,年龄更大后,整件衣服改为深色。过去比较节俭的人,从少女到少妇,就只换袖口的布料。
▲制作客家衫的过程,也让郑桂崇更了解客家人的文化。吴长益摄影
透过客家衫,彷佛看到客家先民胼手胝足、步履维艰的身影。而郑桂崇的手艺,无形中也成为客家文化流传的一个重要资产与环节。近年来,郑桂崇因为制作客家衫受到媒体以及有关推广单位的注意,纷纷邀请她至各地授课。
▲从年轻做到老,郑桂崇不但经历自己的人生,也经历时代的转变。吴长益摄影
传承不易》年轻人难入门,坚守裁缝车
2018年,在桃园客家知识学苑的客家传统服饰制作课程中,有不少学员跟她学习客家衫的制作。但来者年龄层偏高,多半与郑桂崇年纪相仿,甚至比她还年长,「年轻人耐不住,学衣服的过程时间要很长,现在的小孩子要学快速的。」
已然成为传统客家衫专家的郑桂崇,细细的布条在她手下,不消几分钟就可结成一个盘扣。而这样的功夫,绝非一蹴可几,郑桂崇在施教高职服装科学生时,每一个步骤都让学生「喊救命」。她虽有心传承技艺,却也不免感叹「很难」。
在市场嘈杂的人声、叫卖声中,郑桂崇的时装店显得相对宁静。剪刀利落的裁剪声、熨斗熨烫衣服时的蒸气与热气、裁缝车轮轴上下起伏滚动的哒哒声,伴随着郑桂崇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以及专注而淡然的神情,让人彷佛走入时光隧道,回到古早的台湾。
有着客家人坚韧个性的郑桂崇说,做衣服虽然是夕阳工业,但看到顾客对她的依赖,只要还有需求,她就不会停下踩踏在裁缝车上的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