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丰益商行大事记
• 1906年创业
• 1983年由林顶元、萧美花夫妇接手,成为第三代经营者
• 2006年晋升百年老店
▲林丰益商行是迪化街知名老店。杨樱淑摄影
来到位于台北市西边的大同区,走进不时飘散着中药味的迪化街,原本纷乱的心绪,彷佛也随着这温和的香气而平静了下来──曾以茶叶和布料成为台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这里是「大稻埕」的一部分。
▲气势恢宏的匾额招牌。杨樱淑摄影
行经中药行、干货店、新潮的文创小店等,终于抵达当地人口中保留了较多老店铺的迪化街后段,杂货铺「林丰益商行」安然自适地身处其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店内延伸至骑楼,连天花板、墙上也充分利用。距今32年前制作的匾额招牌高悬在大门正中央,气势恢宏地昭告其「百年老店」的历史地位。
▲坐在老店深处的第三代老板林顶元。曾允盈摄影
家族事业》传承三代,夫妇苦乐相伴
林丰益商行创业于1906年,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出生于1951年的老板林顶元,1979年与年龄相仿的萧美花女士结婚后,在1983年接下这间由祖父林光景创办、父亲林辉培继承的店铺,成为第三代经营者。
令人好奇的是店名「林丰益商行」的由来,乍看会以为取自创办人的名字,没想到其实并无关联,原因也已不可考。在家中排行老二的现任老板林顶元,有三个兄弟姊妹,因为身在大家庭,刚接下店铺的时期很辛苦。忆起往事,连笑口常开的老板娘萧美花也禁不住红了眼眶,想来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
林老板夫妇膝下有一对儿女,皆已年届不惑,目前各自在外发展。没有另请员工,夫妇亲自坐镇店内掌理一切,生性俭朴的两人也从未想过要将商行做大,老板娘认命地说就像「和尚撞钟」。令人讶异的是老店没有公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板夫妇过着每天早上8、9点开店营业、晚上7、8点关店休息的生活。唯一的假期是过年休五天,老板娘开心地表示女儿会带他们出去玩,令人心疼又佩服老一辈的坚忍。
由于老板林顶元生性内向,所以无论是接待客人或采访对应,多半都是由老板娘出面。开朗健谈的老板娘与不苟言笑的老板,就像是光与影一般互补的存在。
▲做工精细的置物盘。曾允盈摄影
时代变迁》从「生活必需品」变成「伴手礼」
举凡蒸笼、置物盒、竹篮纱网、竹编箩筐、木制餐具……店里的商品种类族繁不及备载,制作者都是些甚么样的人呢?
幽默的老板娘打趣地说:「拢是呷饱闲闲的人做的。」惹得我们大笑。其实在农业时代,乡下地区的人们习惯有空便做点手工艺贴补家用,而如果有一个人开始做,就会邀集左邻右舍一起加入,做多了就拿出来卖,长此以往,合作关系于焉诞生。
从前这样的「老师傅」遍及全台,例如在台北,重划之前以内湖最多,台南则以关庙、归仁为大宗,前者以竹制品、后者以藤制品为主。如今,制作者愈来愈少,许多商品都由批发商从越南等地进口,已非全都是质量保证的「MIT」了。
大稻埕没落时,林丰益商行的生意也跟着下滑,但尚能维持,夫妇俩倒是难得清闲。基本上,「常客」都是生意人,例如餐厅要洗菜、过滤,就会前来购买用具。然而也因为这些东西都很耐用,一般人久久才会来买一次,难成回头客。
整体来说,以前生意比较好做,因为大家购买的都是「生活必需品」,现在却变成「伴手礼」,残酷而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老板娘感慨地说:「以前都是纯手工,现在甚么都机器化了。」
▲现在最热卖的「茄芷袋」。杨樱淑摄影
独特商品》旧时生活用具,如今难得一见
目前卖得最好的商品,就属买菜必备的「茄芷袋」了。在塑料袋问世后,茄芷袋没落了好几十年,然而由于近来环保意识的兴起,让这款便宜又耐用的传统购物袋再次火红起来,连外国人也爱不释手,俨然成了台湾特色商品。
店里还摆着一些相当少见的商品,原来都是以前人们经常使用的生活用具,例如烹煮传统「摵仔面」(一般称「切仔面」)的竹器,称为「面摵仔」,呈半圆形,有一根长柄握把,用法是将面条装入其中,放进滚水烹煮,最关键的是捞起时会有一个上下抖动的特有动作,如此煮出来的面口感较扎实。相传摵仔面的发源地是芦洲涌莲寺的庙口,后来便以此地为中心向外扩展。
▲见过吗?这是捕龙虾用的。杨樱淑摄影
▲拍打棉被的工具。曾允盈摄影
另外,状似球棒的长条形物品,原来是放在溪边捕鳝鱼、鳗鱼的工具;圆筒状的巨大容器,则是捕龙虾用的;拍打棉被的工具是仿中国结的形状,别具美感;铁皮屋檐下挂着一字排开、尺寸各异的扇状物,是从前盖在炒菜锅上蒸、炊食物时用的……在我们惊呼连连的同时,老板娘斩钉截铁地说:「妳们阿嬷家一定有啦!」然而随即语带无奈表示现在都用铁制品,难怪这些东西会被淘汰。这些现今已经很难看到的传统生活用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也更能遥想前人的生活样貌。
▲顾客正在仔细挑选商品。曾允盈摄影
顾客心声》物美价廉,让人心动的「台湾味」
老板娘信手翻开一本刚寄来的日本杂志,从头到尾罗列日本各地美食,然而其中却以小小的篇幅介绍了林丰益商行,是唯一的「台湾味」。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有日本杂志前来采访,台湾反而是之后才跟进。
而站在一旁悄悄观察商行的客群时,发现除了台湾人,来自香港、大陆的华人也不少,外国游客中又以日本人为最大宗。
来自东京的金津先生顶着一头率性的卷发,他在林丰益商行购买了一只比手掌略大的藤编圆盒。问及用途,他搔着头笑说:「其实我也没有想说要怎么用,就只是觉得可以收纳一些小东西,让空间变得干净整齐一点。」亲切的金津先生表示这是他第二次来台湾,也是第二次来大稻埕,他相当喜欢此地的气氛。
而一口气买下五个红色茄芷袋的冈田小姐来自名古屋,初次造访台湾的她表示这是要送给朋友的伴手礼。问及她得知林丰益商行的原因,则是来自一本台湾旅游书──果然!
另一位台湾女性顾客则买了最大尺寸的茄芷袋。她笑着表示虽然自己不买菜,但为了减塑,想送给妈妈买菜用。一边回话时,她一边小心地卷起茄芷袋放进包包里,足见其细腻与贴心。
▲可爱的美花老板娘。曾允盈摄影
老店真髓》温暖朴实,以人情味取胜
没有冷气、没有光鲜亮丽的气派门面、也没有令人眼花撩乱的爆量商品,林丰益商行不同于附近几家同构型高的杂货铺终日人声鼎沸、摩肩擦踵的光景,取而代之的是不见拥挤、恰到好处的来客数,加上自然流露的温暖氛围,是一个让顾客能够自在挑选商品的舒适空间。少了显而易见的商业气息,多了老店独有的浓厚人情味。
遇到日本游客问路,老板娘更是以热情排除了语言的隔阂──画张地图便解决了。平易近人,贴近顾客的需求,老店已然成了街坊最美的风景。无论是想寻找商品,或是不知道用途,别纠结,开口向老板娘询问吧。
走过一世纪的林丰益商行,随着大稻埕的兴衰而跌宕起伏,以其承载岁月的沉稳,与毫不矫饰的质朴实在,于迪化街屹立不摇。在这日新月异、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中,老店可说是奇迹般的存在,更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