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暖花开的4月天,青山绿水格外耀眼。南投县鱼池乡共和国小的师生作息一如往常,校园里却透着一股既紧张又兴奋的氛围。
原来,学校即将在4月24日为小区居民举行一场「音乐会」,所有社团的小朋友都利用课余时间加紧练习,期待自己参与的节目赢得最多掌声......
放学后,计算机教室兼图书室的「多用途」礼堂里,「共和国小师生弦乐团」正在加紧团练,偶尔还要利用晚间前往埔里和「水沙连弦乐团」练习合奏,因为他们要来「友情赞助」音乐会演出。这是这个成军不到两年的小小乐团第二次走出校园与小区居民同乐,虽然已有多次登台演出的经验,大家仍然认真演练,要将最好的琴艺献给乡亲。
音乐会当天,风和日丽,夕阳西下后,山区的夜晚静谧安祥。共和村小区活动中心灯火通明,村长王永足和小区居民陆续进场,县议员许阿甘也特地前来观赏。音乐会隆重开演,台下观众虽然没有「爆满」,小朋友仍然卖力演出。直笛、陶笛和弦乐团优美的演奏,乐声悠扬;台语和英语的话剧演出,多采多姿,为小区居民带来一个难忘之夜。
校长巧遇音乐家,携手成立弦乐团
共和国小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迷你小学,目前只有25名学生,站在学校门口,小而美的校舍一览无遗。2006年陈丽惠奉派接任第九任校长时,正面临裁校危机,她开始思考如何发展「与众不同」的特色,让学校得以永续经营。
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活动中,喜欢音乐的陈丽惠,遇到同样热心音乐教育的彰化县巴布萨乐团总监蒋永溪,她告诉蒋老师,对这么小的学校,她的担忧与希望。陈丽惠的热诚感动了蒋永溪,愿意只收取可以补贴油钱的钟点费,协助她成立弦乐团,甚至学生交不出指导费就自己吸收了。「只要孩子肯学,我们就给他机会,至少让他们在共和国小时能陶冶出喜爱音乐的特质。」蒋永溪还承诺,即使将来陈丽惠离开共和国小,只要有一、两个小朋友想学他就会进来教。
经过一个学期的筹划,陈丽惠和蒋永溪达成共识:「为了让弦乐团能够持续,蒋老师坚持要先培训种子教师,我们请老师们先尝试做兴趣探索,寒假开始培训。」经过一个学期,七位参与培训的老师剩下两位,成为种子教师。
2007年9月,「共和国小师生弦乐团」正式成立,蒋永溪每周两次远从彰化来教学,校长陈丽惠亲自担任大提琴手,团员包括四位教师及十名学生。一群从未接触过大、小提琴的「杂牌军」,在蒋永溪的细心调教下,当年12月就举办了小区音乐会,让小区居民「惊艳」,获得很大回响。
「我们在小区办音乐会,就是要让小区的村民看到小朋友的表现,了解学校在做甚么。」陈丽惠谦虚地表示:「回想起来当时演奏得并不好,因为刚学没多久,每个人都很紧张,可是那个经验让小朋友印象深刻。」
募款买琴,营造音乐艺术学校
回忆起草创阶段,可是经过一番考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立弦乐团,首先要有乐器。对务农的山村家庭而言,大、小提琴可是「沉重的负荷」。陈丽惠希望能由学校提供乐器,让孩子们没有后顾之忧。「刚开始我们连一支提琴都没有,当时心想,提琴是这么昂贵、高不可攀的东西,我们能拥有吗?蒋老师鼓励我,自助、人助、天助,看你要不要做而已,除非你不想做,只要你想做就有可能!」
陈丽惠试着对外透露为弦乐团筹款买乐器的讯息,她和老师们对学校的用心与投入感动了当地的民代和热心人士,例如台电电力发展协会提供基金补助款;埔里选区的许阿甘县议员认为能够让偏远地区的弱势孩子学习「有钱人才学得起的乐器」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因而「越区」协助争取经费。陈丽惠说:「在各方的热心协助下,我们把所有的琴和表演的服装都买齐了!当初要成立乐团时的害怕和担忧都消失了!」谈起这段弦乐团成立的过程,陈丽惠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共和国小师生弦乐团」站稳脚步后,多次应邀到各种活动中登台表演,逐渐在地方上打响知名度,让陈丽惠感到很自豪:「邻近地区都知道共和国小是一个以音乐培养孩子气质的学校,只要谈到音乐教育就会想到共和国小!」
接下来,弦乐团的目标是「用音乐去做助人的工作」,陈丽惠说:「因为我们的资源来自四方,有能力后就要回馈,所以老师和小朋友们有一个念头,希望为需要帮助的人演奏。」她欢迎爱心机构或弱势团体来邀约。
光环给孩子,现在所作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除了弦乐团,共和国小还有直笛和陶笛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一种以上的乐器。「学音乐的孩子在学习上会比较专注,变得比较稳重,而加入乐团需要互相配合,从中学会礼让和妥协,也可以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素养。」
常听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走进共和国小,山村里的孩子显得十分纯朴,但确实多了一分沉稳安静的特殊气质。
问起孩子们学音乐好不好?害羞的孩子们大都不多话,缅腼地答说「喜欢」后就没有甚么多余的表达。二年级的曹圣杰天真地说,看到大哥哥、大姊姊拉小提琴,他就很想学,而且校长都会鼓励他、送他礼物,他觉得很快乐,希望「以后要永远学下去」。曹妈妈也表示,这里的环境不比大都市逊色,孩子不用上补习班,老师课后辅导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相比之下,她觉得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也不输台北亲戚的小孩。
一路伴随弦乐团成长,陈丽惠看到孩子学琴后改变气质、建立了自信,让她觉得选择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是正确的,她认为「特色」要和孩子的学习成正比,如果推广特色,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相对的提升,那就是本末倒置,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我觉得不管做甚么特色,光环要在孩子而不是校长,这个很重要。」陈丽惠诚恳地表示:「学校是一个教育的环境,现在所作的一切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也许是一个环节、一个学习的片段、一个阅读的故事章节或是分享的过程,就影响了那个孩子,可能到了二、三十岁,还能触动他很认真的那根弦,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影响孩子、让他正向发展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