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会在去年12月7、8两日,举办了「两岸开放交流二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商「反攻大陆」已经二十个寒暑了。二十年来,台商从筚路蓝缕到大举西进,有人大展鸿图,有人血本无归,有人甚至命丧黄泉。在这新年伊始,台商要如何除旧布新、策画将来呢?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尽管有人批评台湾政府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政策,是不开放的「锁国」政策,但远在二十年前(1987年),台湾刚开放前往大陆探亲(还没有开放投资),就有台商偷跑投资中国。到现在为止,台商对外投资,可以说是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根据经济部投审会的资料,2005年核准投资中国之金额(60亿美元),占该年GDP(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达1.74%,大幅超过南韩的0.65%、日本的0.14%、美国的0.02%,居全球主要国家的首位。不过,2005年台湾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包括到中国买投票等等的间接投资)并非高峰,远低于2004年(69亿美元)或2006年(76亿美元),这两年都超过GDP的2%。
这样的投资规模已经很吓人了,特别是中国有几百颗飞弹对着台湾。但是,讲到有关中国的数字,就很头痛,不知道哪个才对。前述投审会的统计,台湾累计到中国的投资(主要是从1991年开放大陆投资以后),到2005年是473亿美元。而美国国会公布到2005年,全世界到大陆去投资的金额总计约有5,620亿美元,其中台湾至少就占40%的比重,也就是在2,000到3,000亿之间,超过经济部投审会统计的五、六倍。那么台湾每年到一个对我们有敌意的中国去投资,就要超过GDP的5%。台湾对外投资,根据投审会的资料,有七成投入中国;根据美国国会的资料推算,就要超过九成了。
早期开疆拓土 荜路蓝缕
在蜂拥而上大胆西进的台商之中,每个人怀抱的心情不尽相同。有人是纯经济因素考虑,也有人是血浓于水、叶落归根、告老还乡的情感,当然也不免有人是抱着债留台湾、远走高飞的企图。初期台商很难挡得住对岸高官台办的礼遇,那种受宠若惊、知遇之恩,恐怕在其他投资地很难找到;在管理上,又可陶醉在斯巴达式的老板威风里。这些原因,都造成台商一时间趋之若鹜、前仆后继。
到中国的台商有很多是中小企业,这与其他国家的外商很不一样。主要倒不是因为台湾有很多中小企业,而是台商赴中投资,因为没有语言的障碍,会主观的把它视同境内的投资。由于中国积极推动「出口扩张」型的成长机制,大部分也想延续台湾的经验,因此,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台商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在过去,主张台湾产业西进的乐观说词,让人以为它不但不会导致台湾的产业空洞化,反而会是台湾产业转型升级、脱胎换骨的助力。时到如今,事实证明往往在产业链里的某一个环节被突破了,就造成上、中、下游一大票的相关产业被连根拔起,一起外移中国。举例来说,身为全球最大手工具生产国的台湾,2003年就拱手将世界第一的宝座让中国大陆取而代之。
被共产党统治五十年的中国人,已经不是历史上言出必行的中国人了。很多台商钱财散尽后铩羽而归,身败名裂、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只好栖身大陆成为「台留」。尽管有艺高胆大捷足先登者,如康师傅、鸿海,但相较之下确是凤毛麟角。综观台商投资的企业收益,以上市、上柜公司的财报而言,实在乏善可陈,难登大雅之堂。
旧法优惠取消 新法雪上加霜
在中国设厂,以往看似丰厚的利基,在于廉价的土地、人工,以及比较松散的环保管理规定。只不过在人治甚于法治的中国经营环境里,中共官员翻脸就像翻书一样,冒出永远应付不完的各种环保、消防、劳动、卫生、税务等的检查,还有关税、土地税等,税上加税,成本负担难以预估。各式法规现在是汗牛充栋、越来越严格,稍有触犯就会被迫关厂或遭员工控诉,这些防不胜防的潜在风险,久而久之令业者胆战心惊、退避三舍。
在经营方面,台商本来就必须面对有六荒:民工荒、水电荒、融资荒、中高级人才荒、原料荒、土地荒。目前还面临中国宏观调控、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环保要求、土地难觅等因素,还有转型经营以及本土化等压力,让投资环境渐趋严峻。去年7、8月的调降出口退税和保证金政策,已经是雪上加霜,加上今年开始实施〈新劳动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其中新的税法将原有对外资的赋税优惠减免取消,内资企业降税,使内、外资所得税率统一为25%。最后,盈余汇出,还要再课10%的税。
面对新的法规,台商、港商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开源节流,在经营上如何因应。但中国内资企业则在思考如何逃避法规限制。根据调查,超过六成台商表示,内部营运将受新的劳动合同法影响。经营不下去的,只好缩小规模,或另起炉灶深圳台商会长黄明智保守估计,深圳的4,000多家台商,东莞的6,700多家台商,酝酿关厂家数都将高于一成。东莞有「世界鞋都」之称,每年制造全世界十分之一的鞋子,台资鞋厂是这里的支柱,现在也开始研拟「集体迁厂」,准备到其他地方另开生路。
港商处境比台商好不了多少。香港《文汇报》以「陷困境惨淡经营,珠三角七万港企临生死抉择」为题说明2007年的港商处境。据报导,一家港资厂的员工,这样嘲笑他的老板:「2007年,老板最好识别,情绪整日失控的人就是老板。」
如果台商、港商都在做困兽之斗,中国内资企业不是更惨吗?可能不是。根据《亚洲时报》与中国媒体的报导,中国企业正在大规模的将员工转为「劳动工」(也就是外包工或临时工),以规避新的劳动法。报导中包括深圳华为公司、香港上市的玖龙纸业、国企中石化在河南的郑州石油总公司,以及航空、银行、石油、电信等行业的许多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纷纷在年底前把一些老员工改为劳务派遣。
在中国经营企业,都会面临关键性的「人治」问题。这并非全无好处。当它积极招商引资时,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迁村开路,一句话就OK。但反过来,当他要你的钱时,可以把你把柄牢牢地抓在手上,颐指气使逼你就范,甚至威胁送监狱、没收工厂等等,让你哑巴吃黄莲有口难言。新的劳动合同法,很可能只是另一个引人入罪的工具罢了。
钱进大陆踩地雷 两千台商锒铛入狱
台商林胜俊十多年前在河北省投资面包车(台湾称厢型车),在2001年11月一下飞机就遭公安扣押,被关的罪名是「虚假投资」,外加一条「行贿罪」,坐了四年冤狱。像这类案子,数不胜数。
去年就爆发了好几件著名的迫害台商事件。例如,5月时台商天福茗茶在上海市的旗舰店遭强制拆迁,整个拆迁补偿过程近乎「黑箱作业」损失惨重。8月,千兴不锈钢董事长叶硕堂被大陆拘押留置。同样在8月,殡葬业沙场老将林明仁与四川都江堰市民政局组建「成都福座实业开发公司」,引进台湾预售灵塔位的经营理念的销售方式,在成都成立十八个分部,卷入四川都江堰「立福事件」,无端的成了阶下囚。9月,新光三越和北京华联集团合营的北京新光天地百货爆发经营权纠纷,发生华联驱逐新光派驻人员,并接管经营权,台湾少东吴昕达被扣押不能返回台湾的事件。
台湾投资中国受害者协会理事长高为邦指出,东莞监狱关了180名台商,福州还有两个监狱关了400名台商;另据一份不完全的统计,近十多年来至少2,000名台商被中国政府拘押,但这只是个保守数字。高为邦表示,中共的「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应改名为「台湾同胞投资诱骗法」,才是名符其实。
中共一味纵容坑害台商,中国媒体和法官也唯党是听,律师就像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导致台商投诉无门。据了解,中国有一千多名以上的律师都被罗织罪名被关入狱,其中著名的有北京高智晟律师、山东盲人律师陈光诚、上海郑恩宠律师、广东郭飞熊律师等等。
危邦不居 台商回流或转战东协
2005年初中共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时,发生的许文龙事件,让很多台商有机会看清中共凶恶本质,心有余悸地盘算着如何自中国全身而退。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在去年3、4月间的一份台商电话调查,只有三成的台商,还紧紧守住投资中国,其余七成,不是见异思迁、脚踏两只船,就是萌生退意。
另外,据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在去年7月的调查,受中国政策变动的影响,在广东闯荡奋斗十五年岁月的五万多家港商,年底前将有超过一万家可能停产或收缩,七万名香港员工面临失业。
转战其他地方,或用「中国加一」的策略,都可分散风险。新加坡就积极加强在越南投资。去年前五个月,新加坡在越南的投资已经超越台湾,排名第一。印度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去年前四个月的双边贸易金额,较前年同期成长56.8%。但是印度企业对中国市场仍然抱持戒慎恐惧的心态。印度工商协会有鉴于中国并未建立公平的游戏规则,而且市场体系不够透明,呼吁印度政府不要轻易与中国签定自由贸易协议,更不要授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台商在海外转投资布局广泛,八十年代就有台商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深耕。目前台湾已成为在越南投资额庞大,鸿海集团也已到越南首都河内市投资设厂。台商约有三成准备用「中国加一」的模式,投资在东协各国或回留台湾。
其实,坚持根留台湾的传统产业,仍有机会在国际上发光、发热。桃园县芦竹乡的杰腾贸易与国巨洋伞两家本土企业就是例子。杰腾贸易是全球产量最大的不锈钢餐具制造厂,年营业额新台币20亿元,产量占全球餐具市场的15%。国巨洋伞,代理世界200多家知名品牌高级洋伞的设计与生产。
远从七年前,政府就开始推动「投资台湾」鼓励台商回流政策。经济部在三年前不断对台商释出善意与利多,例如,国有土地「四免六减半」是政府吸引台商回流的方法之一,提供设厂的厂商,前四年免收租金,后六年租金减半。目前政府采取「专人协助」、「项目贷款」、「提供土地」三大措施。
根据经济部资料,近年主要大陆台商返台投资案有48件,而其中有25家台商就选择在高雄县冈山本洲工业区设厂,占近几年大陆台商返台投资总数过半比例。去年截至10月为止,台商已确定回台投资案件共91件,估计投资金额约新台币88亿元,其中,回流自中国大陆的台商就有43案,金额62亿元。
台商回流遍布全台,台中加工出口区中港园区这两年回流台商多达20家;高雄即将完工的软件科学园区,目前确定的就有十家台商回流投资;位在桃园航空城货运园区的远雄自由贸易港区,去年以来共有五家自中国回流的台商投资设厂。另外,宜兰利泽、彰化、嘉义工业区落脚的也大有其人。
尽管大陆目前是世界生产工厂,未来也许可能成为世界消费市场,但拥有像美国那样成熟庞大的消费市场,也绝对不是眼前的中共体制所能达到的。识时务者为俊杰,见好就收,明知眼前不可为,就必须当机立断少赔保本就是福,待他日时机成熟,仍然有机会享受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