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前面谈到,要知道自己应不应该考研究所,一个年轻人最好先做过生涯规划的功课,至少要能描绘出自己五年、十年以后的工作愿景,并且规划出如何达到目标的「生涯进路」。因为唯有如此,他才能衡量读(或不读)研究所的成本效益,也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无论如何,生涯规划一方面强调可行性(也就是要了解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也强调适性发展(也就是要了解真实的自己)。关于这一点,我有时会遇到年轻人告诉我,当他们跟父母讨论未来的生涯发展时,父母可能会泼冷水:「你说要适性发展,可是社会现实呢?」针对这一点,我想多谈一些我的看法。
成本高的「负面消去法」
所谓适性发展,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我想要,有什么不可以?」(职场现实也很快就会粉碎这种天真幻想),而是说:「我知道自己的特质、优点、专长,适合往现实社会的哪一个方向发展。」
事实上,有不少年轻人,可能直到读完大学,都还弄不清楚这一件事,而继读研究所反而变成一种逃避问题的途径。有一些年轻人很可能等到进入职场以后,才开始补修「生涯规划」的学分,而他们所采取的方式叫做「做一做,试看看」的「负面消去法」,其过程大概如下:「我虽然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不过做了以后,我才知道我要的不是这个。所以对不起,我不做了,我要再去试试看下一个!」
问题是,就是因为社会现实,所以这种方法可能会让一个年轻人付出很高的代价。例如说:开始在短期内不断转换工作,然后快速折损自己的信用,(试想:一个人要怎么告诉下一个潜在雇主,自己在一年内换了六个工作的原因,全部都是因为「兴趣不合」?)磨损自己的自信,(久而久之会搞不清楚,这到底是工作不适合自己,还是自己不适合工作,或者是自己根本缺乏工作能力?)或者到最后,由「已经没有其他工作可选」的无奈情境,来决定自己的日后发展。
基本上,只是不断地消极认识「自己不想做什么」,是不太可能会在最后神奇的发现「自己想成就什么」的。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形是:自己虽然在做这份工作,但是心不在这里。那么,对不起,要嘛这个年轻人所做的将会一直是「反正不太重要,所以也不需要太用心」的工作;要嘛他的工作迟早会被某个能体会这个工作的意义,因此肯拚、肯学、肯用心的年轻人所取代。这也是社会现实。
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一个年轻人一旦大学(或研究所)毕业后,就一定要做「大家都觉得重要与有面子」的工作。就我所知,有不少产业,特别是在一些服务业,要成为管理阶层其实别无快捷方式,就是要先把所有「现场与基本的工作」都做过一次。在这些产业,不管一个人的学历多高,除非他对于具体细节有充分的认识与扎实的经验,否则根本无法管理。
许多大学与研究所毕业生,可能在毕业后几年内,都是在磨练「基本功」,甚至在做一些「关心的亲戚朋友们」觉得「这不是大学生应该做的工作」。重点是,一个年轻人在毕业后的几年内,是不是在做一份亲朋好友都觉得体面与收入不错的工作,这件事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知不知道现在没完没了的磨练基本功,跟自己希望在十年后所从事的工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连?
举例而言,对于一个有心沿着贸易这条路往前走,甚至自己创业的人来说,他可能就会觉得「在贸易公司打订单」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他知道他为什么要学习,他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他会想学得更多;但是对于一个想在人资管理、教育训练方面有所发展的人来说,这个工作可能就会让他度日如年。
投入足够资源做生涯规划
我经常观察到,一些年轻人并非不知道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于生涯规划所实际投入的心力,却总会让我想到《史记》中齐威王与淳于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楚国发动大军攻打齐国,齐威王给淳于髡黄金百斤、马车十套,派他到赵国去搬救兵。淳于髡当场仰天大笑,笑得帽子都掉到了地上。齐威王问:「先生嫌我给的东西少吗?」淳于髡说:「我怎么敢?」齐威王问:「那你为什么发笑呢?」
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方来,见到路旁有个人在祭祀土地神,摆了一个猪蹄、一壶酒,祈祷说:『愿荒坡地的收成能满筐,低洼地的收成能满车,五谷丰登,穰穰满家。』我见他拿出的是那么少,要求的却那么多,所以就笑了。」
对一个年轻人来说,他在三十岁之前的职涯路径,将会深刻影响他往后二、三十年的生涯发展,而他在其中所累积的人力资本,大概也会是他这一辈子最重要的资产。但是就在这一项人生最重要的投资上面,我很怀疑有多少年轻人,曾经如同要购买一台心爱的笔记本电脑一样,先花足够时间与充分资源,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设法了解怎样的投资适合自己、怎样的投资最有利。
不管你要不要考研究所,你已经投入足够的资源,完成应该做的生涯规划功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