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得空闲,我们驱车前往桃园大溪老街。大溪老街泛指和平路、中山路、中央路三路上的历史街屋,这几些街区,整体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岁月痕迹,古旧的建筑、庙宇与古道,述说着大溪的曾经荣景。
陀螺造景,随处可见
联络大汉溪两端的大溪桥,以巴洛克风格设计,与大溪老街相互呼应,步行桥上心情也开阔起来。穿越大溪桥,来到蓊郁的中正公园,是我对此处的初乍印象。中正公园1909年由日人辟建,为在地居民的休闲处所,园中古木参天,漫步与骑单车者穿梭其间,我们俨然如闯入的陌生客。然而,大溪老街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或许正在于此,地方与观光交错融合。
公园内大型的陀螺建置和路旁随处可见的陀螺造景,诉说了代表此地的文化产物。木器产业曾光辉一时的大溪,发展出各种木材制作和玩法的陀螺,蔚为特色,不知如今陀螺达人尚有几人。公园内置有先总统蒋中正先生的骑马铜像,此具体的纪念碑,与一旁的蒋公行馆和不远处的慈湖遥遥相望。
行馆幻化,展演艺文
距中正公园仅约100公尺的蒋公行馆,现已擘划为大溪艺文中心,门口的铁制招牌不知是否因天灾无情,显得有些锈蚀斑驳。保留日式建筑特色的行馆和公会堂加上偌大的庭园,广达1,300坪,整体看来简单朴实。走在砖瓦回廊,铺着日式黑瓦的斜屋顶和典雅的平房,异国风味浓厚。前往的当日,艺文中心没有表演,我想象广场曾有的热闹演出,期待下回再走一遭。现今,艺文展演活动、餐饮咖啡的新面貌,让这片土地幻化重生,沉重严肃的过往记忆,得以轻浅却永久地铭刻。
牌楼石雕,细致华丽
绕向下个街区,步行至尚未翻修的中山老街,目光所及,尽是最原始的时光遗迹,没有商家沿街叫卖,更显静谧而深刻。我虽不谙建筑,却被这些美丽典雅的历史遗迹吸引!
大溪传统街屋在日治时期的市区改正计划下,居民将牌楼以石材雕塑装饰,雕工细致、造型华丽,和巴洛克风格的拱门梁柱,延留至今。两旁街屋的立体雕刻细致多元,鸟兽花草的山墙泥塑争奇斗妍,蔚为奇观。行过一回,发现柱子亦是其中特色,圆、方、八角、亚字等柱体,正展现古典主义的风格,家家户户的样式不同,每一户都是一段过往,一则故事。建筑者的创意令人感佩。
其中,牌楼标志「乌衣旧族」,不由让人联想到东晋王导、谢安的居所乌衣巷,当时繁华烜赫已远之境,竟与此番情景共感,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陈迹仅供凭栏,我在牌楼前想得入神。「永春」一家草饰看来完好,山墙两端有祥狮,左有竹梅鹿,右有松竹鹤,很具特色。现称作艺文街的中山老街,一间「行风画室」吸引我的目光,标榜怀古思萦大溪历史,充满艺术风情的木制招牌和花样装置,展现人文艺术的创意思考,适逢其休馆,甚感可惜。
古旧庙宇,见证历史
步行至重建后的和平老街,面貌与中山老街相去甚远。走在「亭仔脚」,可感受到家家户户紧密相连的氛围,建筑的整修痕迹也格外明显。昔日充满异国情调的商业小镇,已为招徕观光客的店家取代,贩卖大溪豆干和夏日冰品,让人眼花撩乱,于是我甚么都没买,空手返程。
移民迁徙拓垦,庙宇必定是地方信仰的中心,我们也拜访几座古旧庙宇。普济堂与福仁宫建筑细腻,是大溪老街地区历史悠久的庙宇,福仁宫更早于嘉庆十八年即建成,见证先民来台的血汗历史。大溪艺文中心对面的长老教会,高耸入天的歌德式造型十分醒目,吸引游人多看几眼。
今昔建筑,错落并置
这些标示身分的移民建筑,当溯自清末至日治时期。大溪地区因大汉溪水运之便,曾经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后因失去交通地位,繁华遂逝。我近距离步行其间,古老建筑与现代居所错落并置,有时空交错之感。
据悉,大溪老街的历史街屋已部分拆除改建,如何在维系老街的历史风貌之余,能顾及当前的经济发展,并回归在地特质,整合街屋、传统产业和宗教节庆等元素,保存传统面向未来,确实值得深思。
步行在大溪老街上,我彷佛走入时光隧道,这些古道建筑写着历史,记录着时空,也供人想象凭吊。它们的斑驳甚至倾颓,展示着说不尽的故事,即使不曾亲身经历,难以遥想当年,却让我不禁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