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文学家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四人,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骆宾王自幼聪颖、有文才,七岁即能写诗,尤其擅长五言诗。在他留下的诗文之中,最广为人知且口耳相传的名篇,是他七岁时所写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全诗充满童趣和天真,清新可爱,活泼喜人,是千余年来小学生学唐诗时首先要学、要背诵的一首好诗。
骆宾王写诗喜欢在对仗中使用数字对,比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小堂绮帐三千万,大道青楼十二重。」「且论二八千金是,宁知四十九年非。」等等。因此人们给他一个雅号叫做「算博士」。诗仙李白评价说:「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诗人玉屑》卷十二《李太白集》)
〈讨武氏檄〉名扬千古
骆宾王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他在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时,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得罪了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他在狱中所作的〈咏蝉〉,以充沛的感情,明确的譬喻,加上双关语和典故的巧妙运用,寄情于咏物,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篇。他借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而写的抒怀咏志小诗〈于易水送人〉,在送别诗中别开生面。
入狱二年后,骆宾王遇赦获释。武则天掌握朝中实权后,骆宾王对其深为不满,几次上书言事而不得用,反而贬官为临海丞。「鞅鞅不得志」的他弃官而去,一直希望能推翻武则天,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宰制天下的气概和能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内为才人。太宗死后,她出家当了尼姑,不久又被继位的高宗召回为昭仪,后立为皇后。后来,武则天参与朝政,自称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死后,武则天先后废了中宗、睿宗两个皇帝,自己做皇帝,并改唐国号为周,立武氏七庙。此后她专门造了一个字,给自己取名为「曌」,意思是日月当空,目无一切。
公元684年,武则天正式摄政,杀了不少李唐王朝的人,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儿子。徐敬业等人在杨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投到其部下,并为其写了有名的声讨武则天的檄文〈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历数武则天的多项罪状。
虽然骆宾王在〈讨武氏檄〉文中痛骂了武则天,但武则天对他的文才仍然青眼有加。当讨武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时,她居然一边读一边「嘻笑」。当读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之时,还颇有得意之色。再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才惊呼道:「是谁写的?」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写的,她竟责问道:「宰相安得失此人?」认为骆宾王很有才华却没能受到重用,是宰相失职未能推荐的结果。
落发为僧遍游名山
后来讨武一方兵败,徐敬业和骆宾王不知去向。当时的著名诗人宋之问曾经官至考工员外郎,但因事屡次贬官。后在贬谪途中经过江南,到著名的灵隐寺游览。一天夜里,皓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冥思苦索,想出了第一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反复吟诵,总觉得不满意,没法写下去。寺里有个老和尚,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夜深了还不睡觉,有甚么事啊?」宋之问答道:「我刚才想对此寺题诗一首,却思路不顺,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问把他的诗诵读一遍,听完后他自己又反复吟诵了几遍,最后说道:「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一听大为震惊,对这两句诗的遒劲和壮丽感到十分惊讶。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诗续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细的僧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在宋之问的追问下,寺中僧人回答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逃走了,没有抓到他们。将帅们担心漏掉了大头目,不知道会有多大的罪责,就在当时战死的几万人中,找了两个与他们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报送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们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来送给朝廷了。」因此,徐敬业后来得以在衡山落发为僧,直到九十多岁才死。骆宾王当时也落发为僧,并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
妙对佳句世人传抄
徐敬业与骆宾王当年虽然兵败,但因起兵是为了复兴唐朝,所以官兵抓到后,都设法为之开脱,将他们释放。只是当时罪名很大,骆宾王的诗文大都散失了。后来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收集到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分,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前述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或四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
〈灵隐寺〉一诗传出后,一时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读之令人心胸开展、豪情满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在骆宾王其它诗中也能找到,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其中「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极其相似,思维和描述方法,一脉相承。
〈叙寄员半千〉一诗也反映了骆宾王曾经有过归隐求道的思想。但骆宾王早年执着于世间时局的转变,未能真正走入道中,直到兵败后无路可走,才终于走上了早就想走的修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