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各地柴米油盐等必需品齐涨价,「发烧」的物价成了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通货膨胀率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去年同期上涨2.8%,接近中国官方限定全年升幅3.0%的上限。尽管一些食物的价格上涨是受季节交替和恶劣气候的影响,但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相当明显了。
食品价格在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中占大概三分之一的比重,是4月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5.9%,非食品价格上涨1.3%。
各地物价齐涨主妇难为
近来不仅是农产品,连水果、奶粉、生活用纸等都已经开始跟着蔬菜一起「发高烧」。柴、米、油、盐等必需品涨价声一片,难为了每天算紧荷包生活的中国工薪家庭。
中国各地的蔬菜价格普遍大幅上涨,每天要到菜市场报到的家庭主妇伤透脑筋。她们得在菜市场转了好几圈,相互比价后,才挑选最便宜的菜下手购买。
上海蔡女士表示,从世博会开始,蔬菜和生活用品都大幅度的涨价,比如米、蔬菜、油都涨,包括地铁票价也涨价,原来是3块钱起步,现在涨到4块。「我去买菜都精打细算,挑最便宜的买,现在都不敢乱买。这样的涨幅,老百姓怎么生活?」贵州蒋女士无奈的表示,「我最讨厌吃豆腐,现在没办法了,我也要吃了,豆腐最便宜。」
虽然北京当局一直在回避通货膨胀升温的话题,但事实上,包括粮、油、蔬菜等在内的生活必需品,近期内都呈现出不同程度地涨价。而且不少专家对今年二、三季度的物价走势也不乐观。一般观察家认为,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资源品涨价等因素影响,物价可能还会继续上涨。
绿豆涨两倍大蒜涨百倍比肉还贵
以绿豆为例,武汉市场上的绿豆价格近来一路飙升,某些超市里的绿豆卖得比肉都贵,达到了10元一斤。而去年每斤3.5元,今年涨了近2倍。物价部门分析,进入5月份后,天气越来越热,武汉人喝绿豆汤、吃绿豆稀饭,绿豆随之迎来消费旺季;而端午节的绿豆糕,夏季绿豆棒冰等节令食品,也将使绿豆需求进一步增大,预计绿豆价格还将继续走高,涨幅10%左右。
最吓人的是大蒜价格。河南大蒜身价短时间内暴涨100倍。两年前,一袋40斤的大蒜才两、三元,今年则要价200元。大陆许多城市的大蒜价格都飞速上涨。大蒜比肉贵、比鸡蛋贵、比白菜贵。根据《大河报》的报导,郑州市丹尼斯超市的猪后腿肉价格为每500克6.98元,也就是每千克不到14元,而大蒜标价为每千克19元。
通货膨胀压力明显
腾讯财经5月11日报导称,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原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及亚太区经济首席分析家、《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预言,尽管在官方统计数字里前3个月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只有2.2%,「但通货膨胀可能很快迈上两位数。」
「中国面临经济过热的风险,经济的多个部门已经开始火花四溅,最突出的是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信贷。」加拿大皇家银行(RBC)驻香港策略师杰克逊(Brian Jackson)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说:「我们预期北京方面会很快采取行动,加息并允许人民币兑美元适度升值。」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亚洲地区(不含日本)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几乎所有东西都在上涨,从工资到粮食和蔬菜价格,而且我们预期截至年底,通货膨胀率将涨至5%以上。……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下半年的最大担忧,中国所有人——除了政府的经济学家——似乎都意识到通货膨胀率不会在年中见顶。」
统计缺憾致中国经济冷热难辨
4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出炉后,关于中国经济的冷热之争照旧延续着。《华尔街日报》分析,即使假定中国的统计数据是真实和及时的,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经济指标的成长率都是「与去年同期相比的成长率」(中国称「同比」),至今没有公布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报告期与前一期相比的成长率」(中国称「环比」),这是一个严重的统计缺憾。由于「同比」成长率反映的是相隔12个月的变化,与「环比」成长率相较而言,不能及时反映中国经济的短期走势,而且还经常受到基期数据的影响,这都容易导致对中国经济形势出现误判。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例,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成长了11.9%,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去年(2009年)第一季度GDP基数较低,到底是否过热还要看GDP环比成长率。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测算,第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为12.2%。摩根士丹利和瑞银的测算结果分别为11.2%和9.3%。所以,中国央行和摩根士丹利认为,2010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速出现加快的趋势,这是更明显的「经济过热」信号。但是,瑞银则认为一季度GDP环比增速落后于之前几个季度,甚至认为中国经济成长或已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