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开创了世界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12位员工连续跳楼的悲剧纪录,有台湾首富之称的郭台铭尴尬地站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过去几年曾因媒体揭露富士康超时加班而屡向媒体兴讼的郭台铭,不得不暂时放下其一贯的强势姿态,忍受各国媒体舆论的指责。
「富士康问题」并非只是富士康的问题
风靡天下的「中国制造」以无限透支劳工生命福利与环境生态为代价,难以为继,其转型在10年前就应该开始。富士康的问题只是撕开了中国血汗工厂问题的一个口子。
富士康是不是血汗工厂?这也并不是今年才冒出来的新问题。从2006年起,富士康的劳工问题不断被媒体报导,只是郭台铭凭借其强大势力,总能化险为夷,安然度过所有危机。作为一位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社会的学人,我其实更关心两个问题:第一,是甚么因素迫使郭台铭与他的「富士康王国」只能在这条极不名誉的血汗工厂道路上继续狂奔?第二,为甚么中国政府只能用带血的GDP滋养自己?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税收、政府规模、中国经济结构等各个层面,非常复杂,非一篇短文能够穷尽,所以本文只分析与富士康有关的第一个问题。
富士康是不是血汗工厂?
关于富士康劳工的恶劣处境的报导,一直被中国政府与郭本人通过各种途径压制。中国官方为郭台铭撑腰,乃是因为跻身世界企业500强的富士康为深圳的GDP「蛋糕」贡献了很大一块,每年出口额将近600亿美元。在深圳10家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制造业业者中,有3家富士康集团分公司,它们是鸿富锦、富泰宏和群康科技。鉴于它对中国GDP的巨大贡献,政府能否真正清理这带血的GDP,答案是很明显的。
2006年郭台铭对《第一财经时报》两位记者名誉侵权案所开出的天价索赔,让中国人至今记忆犹新。该报两名记者因报导富士康超时加班,被郭台铭以强势姿态向记者个人兴讼,不但开出3,000万天价索赔,还让法院冻结两位记者所有财产。这一事件使富士康与郭本人的名誉蒙受了极大阴影,但郭台铭修补名誉的方法不是改善工人处境,而是投入巨资,自己当总导演,编导了一部《深圳紫禁城》,宣传自己对工人如何仁慈,工人如何热爱富士康。
今年1至4月间富士康接连出现几件跳楼事件之后,一些记者对富士康做了艰难的内部采访,揭示出这家企业的阴暗一面:富士康一般实行「13休1」制度,即上班2周放假一天的工作制度,超时加班是常事。普工有三怕:一怕管理层,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自己的绩效。这是工人如数拿到工资与加薪的前提。二怕保安,因为工厂实施军事化管理,员工随时可能会被保安员殴打;三怕分流,因为可能无工可做或工作多得累死人。(〈揭秘富士康用工内幕:普通员工有「三怕」〉,《中国经营报》2010年4月6日)
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富士康网友观察团」通过卧底与内部调查方式摸清了一些情况,发文揭露富士康存在的九大问题,其中包括富士康工会形同虚设;保安人员非法打骂员工并限制其人身自由;富士康与员工签订霸王条款、变相限制员工的人身自由;法定工资偏低;强迫工人加班(几乎每天5小时)等等。工人每天就是机械地重复几个动作,这就是富士康大多数普通员工的工作状态。几乎就是卓别麟主演的那部经典影片《摩登时代》场景的重现。
在富士康的高效率背后,横亘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在富士康,人是甚么?
富士康的利润构成分析
富士康的问题其实是所有「中国制造」面临的共同问题。当年中国依据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以土地、劳动力价格、税收、原材料等各方面的低成本优势造就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20多年过去,当年构成低成本的诸要素如土地、税收、原料等的价格已经不再低廉,唯一还可榨取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力成本。
具体到富士康,有篇记者调查谈到,尽管富士康是一家主要承接来自苹果、戴尔、惠普、诺基亚等国际订单的大型代工企业,但其利润主要依赖对人力成本的调控。在《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有关国际客户向代工厂商发送的「代工询单」(Request For Quotation)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有关原材料、零组件(component)在品牌、质量、数量上均已指定,与此后续相关的物流、维修、培训、用工量也都有清晰明确的计算。富士康基本上没有可能从供应链上创造利润空间。唯一可打主意的就是订单客户均按照较高的人力成本的价格支付给代工企业。此外,厂房、机器、维修等费用也需要在富士康赚取的人力成本中摊销。所以富士康要想创造更多利润,只有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成本,赚取人力成本的差值。
跳楼者为甚么不选择离开而是跳楼?
N+1跳以后,外界多质疑富士康的工作环境如此令人窒息,为何不跳槽走人?
这确实是一个目前让不少人都深感困扰的问题。其实,从媒体调查来看,富士康的离职率也是比较高的。而这些未离职者可能是基于另一种考虑。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极度倾斜的国度,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进入无就业增长状态,开始形成知识型劳动力与低素质劳动力同时过剩的局面,大学生毕业后一职难求。而富士康的工作实体环境,例如厂房、食堂、住宿等条件,相对许多同类代工企业与私企要好得多,因此应聘者很多,进入该公司谋得一职实非易事。2010年1月23日「第一跳」死亡的马向前,3个月以前就是排了8次队才得到一次面试机会,得以成为富士康工人。很多富士康的员工多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别的工厂环境可能还不如富士康。这种现实往往让他们觉得很绝望。
一位前富士康员工以「梁山石燕」为网名写了一篇〈灰色的回忆,伤痛的话题──我的富士康岁月〉,记述了他当年在富士康的工作经历,其中最深刻的回忆就是当年被逼长期超时工作导致睡眠严重不足。作者总结说,「大学毕业12年来,国内国外我一共换过10多家雇主。唯有富士康这段经历最苦!也最累!也最非人道!」
中国能够清洗带血的GDP吗?
解析富士康现象,就可以看到依靠无限度挤压劳工生命福利创造利润的「中国制造」已走到尽头。如果中国只有少数富士康,经历这世界工业史上罕见的职工N+1跳的人间惨剧之后,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清洗带血的GDP或者有可能。
但问题在于,第一,代工企业中不止富士康如此,今年4月美国全国劳工委员会发现中国微软、惠普和其他品牌加工的工厂工人在30度的高温下,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另外一个台资企业昆盈的工厂亦受到多项指责,包括性骚扰和监工凌辱员工等。第二,中国的血汗工厂当中,工人处境最悲惨的并不是富士康这类代工企业,而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型产业──煤矿以及各种矿井中工作的工人以及多次被揭露曝光的「黑窑奴工」,与在中国本国企业工作的劳工相比,这些在外企工作的劳工还算是幸运的,至少还有关注中国劳工权利的跨国网络在观察并促进改善他们那不体面的工作环境。
中国现在有一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政府与公务员群体,他们消耗着中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这是中国政府现在唯一可以依赖的统治基础。但维系这个群体为之效力的关键就是利益分赃。放弃血汗工厂制,就等于牺牲GDP的增长、牺牲财政收入的一大块,让利益分赃制难以为继。想发展别的产业?对中国来说也极其困难。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形成这样的格局:高科技信息产业美国居首,金融产业英国占据强势地位,精密机械制造业德国等国是龙头;日本在高技术含量的终端消费品制造业称雄,中国只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而在土地、优惠政策等方面与越南及东亚邻国相比,中国已经没有甚么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中国人像蚂蚁般勤劳,像奴隶般忍受。而政府永远控制着工会,让工人处于一盘散沙状态,无力对抗强势的资本-政治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