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忆录之「涉入股市」

1982年秋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她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几乎摔了一跤,港股暴跌。
Getty Images
第178期
林保华
作者为资深评论家、专栏作家、中共党史学者。曾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员,研究中国政经改革。

(续前期)到香港后,我一直想进入媒体工作,那是我的兴趣,也是理想,尤其是到中国版。那时只有《明报》有中国版,但是没有请人。孙大姐了解我的心思,有一次《明报》请编辑,她就要我去应征。但那是港闻版,而且要我试工,我没有把握是否可以获聘,所以不敢辞掉工厂的工作。港闻版的负责人是后来号称「紫微杨」的杨君泽。试工两个星期,我每天从工厂下班后立即赶到《明报》上班,好在是回家必经的路上。一般到半夜一两点钟下班,第二天一早再去工厂上班。

 

媒体工作初体验

 

但是同时试工的还有一位,原是《明报周刊》的编辑,他的人事关系不但比我好得多,而且是香港本地人,对香港情况的熟悉远远超过我。因此第一天我就知道我没有希望,但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媒体工作过,很想知道编辑工作如何运作,以及报纸出版的流程,因此有这样的机会我当然也不会放过。果然,我下的标题他们很不满意,这是做编辑最重要的一课,标题必须最具概括性又能吸引读者,因此要了解读者的心态。

 

▲做编辑最重要的一课,标题必须最具概括性又能吸引读者,因此要了解读者的心态。Getty Images

 

香港有个笑话说,只要发现有女尸,报章的标题一定要用「艳尸」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哪怕那是老太婆的尸体。《明报》报格高,不会这样做。总之,我刚到香港没有几年,对社会的了解与语言的运用都不如他人,所以实习结束后没有聘用我,我毫无怨言,继续在工厂里做。

1980年,台湾报人傅朝枢带了一笔军方收购他《台湾日报》的数千万美元资金,雄心勃勃来香港创办《中报》,创办时以《明报》作为对手,声势很大,挖了《明报》一批人,例如胡菊人、圆圆等。由胡菊人出任总编辑、1978年被中共放到香港的著名报人,前《中央日报》副总编辑陆铿担任总主笔。陆铿曾在《明报月刊》写了篇〈三十年大梦将醒乎〉而活跃文坛。但是《中报》的阵容没能撼动《明报》。

当时中共为了进行统战分化,还由邓小平分别接见《明报》社长查良镛与《中报》社长傅朝枢。据说傅在报社高层以邓小平接见他的时间比查良镛多一些而自得,暗示邓小平重视他超过查良镛。

《中报》办了一两年亏本,辞掉一些高薪挖来的员工,再请来薪水低一些的。当时有人介绍我给他们的二公子傅献堂认识,有一次他问我是否有意做中国版编辑。在这个情况下,我就向工厂请辞,但是因为工厂正好要查账、改组,金先生要我多做几个月,因此我就没有去《中报》做。等到我辞职后已经是半年后的事情,那个工作并没有等我,于是我陷于「失业」状态。不过厂方对我很好,我主动辞职,还给我遣散费,而且给的不少,这当然是金先生的意思。于是我手里就有一、两万元的现款。

 


▲在1985年之前,股市对中国人来讲是相当陌生的。Getty Images

 

入境随俗投资股市

 

当时除了写点稿,还有许多时间。雅加达新华学校的同学李健辉当时在一家股票行做经纪,便邀请我去看看。我是一个很好奇的人,也想了解股票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新中国」完全没有这个东西,只有在茅盾的小说《子夜》有提过,那是「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玩意,我既然生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金融中心的香港,就必须入境问俗,长长见识。

当时还没有联合交易所,而是四个「会」分开经营,我去的是远东会,李福兆是远东会「校长」。当时股价显现在股票行大堂(台湾叫「号子」)不断流动的大屏幕上。看了以后,虽然没有甚么认识,去了几次以后,还是禁不起诱惑,心痒试试「投资」。

当时李嘉诚在北角新盖的「城市花园」刚刚出售,新闻很大,而且有单独的股票上市,叫做「国际城市」,因此我第一次买的股票就是它。我之所以买地产股(台湾叫「营建股」)是因为买不起一间房子,而房价一直在涨,那么我就从小股东做起。

当时在华侨补校同宿舍的日本侨生文庆添与姜一郎已经在1960年代初到了香港。我曾经请教有参与投资的姜一郎投资股票的要诀,他简单回一句:「要看大户怎么做。」我后来「小本经营」玩了几十年股票,真的了解这句话非常经典。甚么利多、利空,全看大户怎么操作再由股评家进行事后的解释而跟着做。所以香港人叫「跟红顶白」。但是问题在我们不知道大户想怎么做,何况还会有许多假信息与假动作误导,岂可乱跟?不过,我是一直在努力从种种信息中揣测大户在做甚么打算,来检视自己的智慧,像赌博一样也会上瘾。

 

糊里胡涂先赔后赚

 

当时糊里胡涂进场(香港叫做「入市」),进出几手,有点小赢。但是接着1982年秋天英国首相撒切尔(港译「戴卓尔」、中译「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中国决定收回香港,她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几乎摔了一跤,港股暴跌。我相信中国政府必然要制造「大好形势」,但是忽视大户从中造势赚钱,所以跌势比我想象的厉害,在被吓坏以后,把手上股票清掉,资金所剩无几。

那时我已经在《中报》工作,一次在同仁的宴席上,与《中报月刊》的主编寿孝椿(后来去了美国《侨报》)与编辑裴立平(都是中国出来的,所以比较有「共同语言」)喝了点酒,想起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就如此灰飞烟灭,不禁悲从中来而伤感流泪。这是我的第二次酒后失态,也许也是此生的最后一次了。

但是我不会怪任何人,只怪我自己失去警觉,判断错误。我更努力工作与写稿,从新累计资金,当形势开始好转,再度投入。当时中国派驻香港成立光大集团的刘少奇妻舅王光英却错判形势,以楼市「死水一潭」为由,把买来的一批城市花园房子「退货」给李嘉诚(还亏王光英是甚么资本家,居然因为看淡前景而可以退货)后,股市反而逐渐复苏,尤其跌得最惨的地产股很快涨起,这次我赚到钱了,加上我的工作薪资并在多家报刊杂志写专栏的稿费收入,遂在1986年12月,也就是我来到香港后的第十年,付了首期买了一个700呎(不到20坪)的二手楼,总算给自己一家四口有个安身之地。

也因为涉足股市,经常看本来没有去看的财经专业报章《信报》,发现它有高质素的政治评论版,从此进一步改变了我的命运。(未完待续)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共產黨之邪超想像
一生力挺中華民國、堅定反共的美國議員周以德(Walter Judd)有句名言:「20世紀教給我們一件事:共產黨永遠是共產黨;不能對它有幻想…
手扒雞成經典傳說 香雞城如何讓老品牌重生?
戴上一雙薄薄的手套,撕開熱氣騰騰的烤雞,香氣四溢、Q彈多汁的肉質,引人食指大動。以特別育種的「樂山雞」做成的手扒雞,…
香港回憶錄之「家庭團聚」
(續前期)1978年,金先生與其他兩位大股東的塑膠玩具廠開張,因為我只有管理倉庫的經驗,所以給我做倉庫主任。給我1,500元薪資。金先生說…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歷史上最有意義的政治聯姻
中國歷史上,「政治聯姻」這種外交行為一直都存在。從春秋戰國開始,國與國之間就時常以王侯子女的通婚來維持長時間的友誼關係,不只在中國,…
熱力四射的渡假天堂 墾丁
趁著端午連續假期,帶著妻小踏上墾丁之旅。車過水底寮,右側景觀轉為海天一色,岸邊多處防風林中飄來咖啡香的誘引,「也好!順便下車伸伸腰。」…
AlphaGo完勝人類?人工智慧前景或喜或憂
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國圍棋棋手柯潔今(2017)年5月與谷歌機器AlphaGo的人機對戰,再次引發人類對人工智慧發展的喜與憂。喜的是,…
別搞錯了!打罵孩子不是教育!
前幾天晚上,先生帶著兒子去刷牙,才一會兒功夫就聽到先生的怒罵聲,接著聽到兒子大哭的聲音。先生怒氣沖沖地從浴室出來對我說:「寶寶太離譜了!…
巧克力現真心
巧克力,除了濃郁的香味外,還有各種甜膩的好滋味。在我記憶深處有盒高貴華麗的巧克力,卻充滿心酸的滋味。那是一盒外表包裝美麗的進口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