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一直在吹「人民幣國際化」的風,到底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率有多少?對此,香港《看中國》週報訪問了香港經濟學家、財經專欄作家羅家聰。
人民幣僅限國際貿易
羅家聰表示,中國早在20年前,也就是2003年或2004年就開始將人民幣國際化了,「但是這20年,進展都僅限於一些貿易。如今,一部分錢是用來買貨物,剩餘的大部分主要放在市場,買其他東西例如金融資產、衍生工具或一些不急用的東西。」他表示,拿投資來説,根本沒縫隙讓人民幣插上一腳,因為美金在全球交易的占比是九成,就算排名第二大的歐元的占比也很小,更別說人民幣,還不知道排第幾位。
羅家聰分析,貿易成長在金融海嘯後便停滯和慢下來,因為已改變了整個長線經濟成長的格局。人口成長方面,「現在很多地方都跌到零,尤其在許多有錢的地方。有些地方有人口成長,比如非洲,但他沒有錢。」
在貿易方面,羅家聰分析,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支付上人民幣只占2%、3%。北京這幾年搞很多小圈子,拉攏了很多自己的陣營,包括俄羅斯和中東,甚至一些是被制裁或被貼標籤是恐怖的國家,但還是帶不出人民幣的新占比,顯示那些國家幫不了中國大陸。他歸納原因是:一、這些國家常年處於戰爭或動亂狀態,很難進行大規模貿易;二、有些伊斯蘭國家的法規和制度不同,在貿易方面有很多阻滯;三、更重要的是,這些地方主要是出口資源,導致大家都在爭做出口生意。
中國消費力不足
羅家聰認為,現在中國企圖想扮演美國的角色,扮演一個消費國,但問題就是做不到,「中國的消費能力和傾向不像美國。歐美國家,特別是歐洲,雖然不是很大,但人們肯消費,文化上傾向於消費,也消費得起。」歐美國家有能力消費的原因是人均收入高,即使整個國家GDP成長低,但以每個人計算,屬於富裕等級。例如日本或一些北歐國家,經濟成長低,甚至沒有成長,但很多人都很有錢,買得起東西。
反觀中國,人均收入排名在全球50到60的位置,沒有很多有錢人,大多數是窮人。如果只有少數人手握大量財富,那些人不會花費太多錢。一般人沒能力花錢,自然就不能與做出口貿易的盟友建立長久的貿易關係。「大家都是出口貿易時,所出口的貨物是不是對方想要的貨物?中國的出口有一部分是製成品,但都是相對平價的,未必能賺到大筆外匯。」
另外,羅家聰表示,手握太多不流通的貨幣對國家沒有好處,就算中國真是出口那些資源國需要的東西,可以配合,但總額數量卻不對等。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常年貿易數字是處在一個不平衡的狀態,處於單邊流向,「單邊流向不是很好,因為跟你一起玩的那幫貿易國家,他的貨幣不流通,伊朗、朝鮮、巴西的貨幣都不流通,給了你的時候,你的人民銀行或財政部握著這些貨幣,你怎麼辦?」
長期來説,若收了「一倉庫雜幣」,不能達成貿易平衡的話,就會造成一直累積別人的貨幣。羅家聰分析,「反過來說,巴西或俄羅斯握著很多人民幣,結果會如何?他也沒辦法全數買回你的東西。當一直累積太多人民幣,結果也是要想出路。你有沒有一個出路給人家呢?」
美金有很多出路
羅家聰直指,美金與人民幣的不同點是,美金有很多出路,全世界有幾個大金融中心,有很多市場、產品和基金提供投資和購買,包括匯市、股市、債市「這些投資領域被美國、被美金壟斷了。美金壟斷了九成時,你握著人民幣能夠做什麼?什麼都做不了!」
雖然習近平近來積極拓展外交,但羅家聰並不看好:「現在那些中東、巴西說要跟你貿易往來,其實他們已經計算好了,有一部分人民幣是可以用來買你的東西。但要他們額外握著人民幣、累積人民幣,我想他們是肯定不願意的。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們都是眼高手低。」
羅家聰直指核心:「所以,你說要人民幣國際化,你的動機不只是在貿易方面,一個雙邊貿易那麼簡單?想在金融市場插一腳,完全看不到有這個可能。」
羅家聰認為中國的根基已經變差很多,「以前說中國GDP的國際占比是約40%,現在中國地方債務都超過了100%的比例,你已經是一個債務國了,這麼高的比例,你還能給多少利息?你看人民幣給的利息是比較低的。」因此,羅家聰斷言,無論貿易和金融,中國大陸都很難在國際上做出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