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许多人爱吃的现代美食,其在欧美历史上最风光的年代应该是17、18世纪从美洲引进到欧洲后,在欧洲大陆逐步拓展成主食的过程。
根据学者研究,从18世纪以后,马铃薯的普及导致欧洲各国人口的大幅增长,也导致进一步的都市化。但比较少学者注意到的是,马铃薯还在此后的两百年内,为欧洲的和平贡献了一份力量。
马铃薯与战争
美国Murat Iyigun、Nathan Nunn、与Nancy Qian三位经济学家最近完成的一篇论文,目的是要估计马铃薯对冲突与战争的影响。
马铃薯为何为会跟战争扯上关系呢?作者认为可能的影响管道有二:第一,马铃薯提高农业的生产力。由于争夺土地是欧洲早年战争与冲突的主因之一,农业生产力提高会降低争夺土地的需求,因而减少冲突。第二,马铃薯的价格比其他主食低廉,成为军队的主要粮食来源之后,可以降低组织一支武装力量的成本。既然武装力量更容易扩大,所以马铃薯可能导致冲突的机会增加。
由于这两个理论所预期的效果在方向上刚好相反,所以两者综合的效果究竟为何,就成为实证研究需要去证明的命题。
马铃薯引进欧洲
马铃薯大约在17世纪末期从美洲引进欧洲,然后慢慢推广到欧洲各地。在17世纪前后的欧洲,各地的冲突与战争频仍,这两点合在一起给三位作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来估计马铃薯对冲突的影响。
要估计这个影响,首先当然要处理经济学上的内生性问题。为此,作者们将欧洲划分为500公里x 500公里的格状图,然后在每个格子内估计出区内的土壤适合种植马铃薯的程度(suitability)。如此一来,作者虽然没有几百年前马铃薯实际种植区位的数据,但却可以用适合程度来估算出马铃薯可能的普及程度。同时,更重要的是土壤的适合程度主要是自然条件决定的,也就是「外生的」,这样也就能够处理内生性的问题。
作者用「差异中的差异」估计法来比较适合程度高的地区与适合程度低的地区,在1700年前后战争与冲突频率的变化。他们发现马铃薯的引进降低了0.26个标准偏差的冲突数量,而且这个效果一直到1900年还存在,整整维持了200年。
根据这样的结果,马铃薯绝对具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资格。
地瓜在中国
虽然作者们用实证资料估计出了马铃薯的「和平效果」,但接下来需要问的问题是:为甚么马铃薯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或者说,产生这个效果的机制(mechanism)是甚么?这个问题也许可以从另一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得到某些线索。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Ruixue Jia在一篇论文中研究了地瓜对中国农民暴动的影响。
地瓜在16世纪从中国南方引进,其种植的面积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慢慢从中国南方拓展到北方地区。地瓜跟稻米与其他谷物比起来,比较不适合做为主食,但是地瓜特性强韧,能够在比较干旱恶劣的环境生存,甚至可以抵御旱灾。地瓜的这个特点,赋予了地瓜一种「保险」的功能,使得农民在干旱时还有地瓜可以种植与食用,不至于完全陷入绝境。
Ruixue Jia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地瓜引进中国之前,干旱来临的时候农民发生暴动的机会大约是0.78%;在地瓜引进之后,这个机率降到0.26%。
不过,欧洲马铃薯的研究,并未发现马铃薯的和平效果是因为马铃薯具备「保险」的功能,所以关于马铃薯的「和平机制」,目前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小兵立了功 但只是小功
虽然上述的两份研究都发现,传统农业生产的创新与生产力的增加,都有显著的和平效果。不过吊诡的是,进入了现代社会之后,农业现代化导致生产力大幅增加,工业发展更是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可是战争与冲突却不减反增。
这暗示了生产力并非现代战争与冲突的决定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与各种利益上的冲突。
所以马铃薯与地瓜这些小兵虽然立了功,但没有立大功,只能记小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