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寮坑」,得名于先人于此筑寮制纸。「纸寮坑古道」则是昔日台北县汐止、石碇两地间往来的道路。开发时间可溯及乾隆年间(公元1735~1796年),目前仅存的约莫1.5小时的路程,沿途遗址丰富,让人由衷发出啧啧赞叹。
旅人的行程由台北出发,经北宜高速公路石碇交流道,沿着106县道往平溪前进,约在53到54公里间,左转依「往永定村1邻」指标离开106县道。过桥后左转沿主干在线坡,将车停于柏油路终点旁的空地。
碎石路面平缓易行
略为准备行囊,此处是往来附近山径的枢纽:左路过桥可通往鸡冠山、松柏琦山,沿路仍有居民耕作及几户颓圮的石头厝;直行碎石路是纸寮坑古道;右侧山径可通往姑娘山、九层坪山。首先吸引旅人目光的,则是位在右侧山径旁的小土地公庙。古朴的小土地公庙,有石砌供台,信徒应景地以文旦奉献,感谢土地公的守护。
沿着纸寮坑古道前进,碎石路面并不难行。旅人好奇地踏上路旁的石阶,出现眼前的,竟是一座废弃的矿坑。由颇为干净的坑壁看来,废弃的时间似乎并未太久,坑口用来进行「封锁」的黄色塑料袋,与坑道犹似悠然遗世独立的景象,形成突兀对比。定心一想,这里出现矿坑并不令人惊讶,永定村附近可看见「文山煤矿」、「永定煤矿」等站牌;这里不像已经开挖的矿坑,并未命名,或许是矿坑刚开凿,便已结束营业也不一定。
回到纸寮坑古道,碎石路的尽头停着汽车,等着农耕主人农作而回。虽然现代工具令农人省时便利,却也让古道的前段因此丧失古味。继续沿着「古道」前进,已坍塌的旧石板桥仍尽心工作,承载了部分新桥的重量。路的尽头是上闩的铁门,此路不通吗?不,真正的精华路线就由此开始!
沿着铁门前右侧的小铁桥跨越支流,纸寮坑溪在古道右侧潺潺流过,横亘在路上的大石,先人选择以谦卑、尊重的方式对待自然,凿出阶梯,方便来往行人通行。不到5分钟光景,另一座土地公庙出现在旅人眼前。
「福从宇宙生」、「德配乾坤至」,庙门对联清晰的石刻,说明了这是座地道的福德祠,特别的是正面还有另一匾额,刻着「成福地」。吸引旅人目光的,还有左侧石壁上的刻字,清晰地记录了立庙的年代「光绪丁丑年」(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还有当初出资建庙的善心人士及捐款。从庙里香炉残留的香脚看来,来往的今人似乎更钟情于这座福德祠。而庙门面向溪水上游,更有着饮水思源的意涵。
屡见驳坎与竹林
继续沿着古道前进,不时出现的驳坎、竹林,透露出曾是屯垦地的讯息。平缓的古道,踏步其上的,由先人的草鞋、布鞋,转变为现代的登山鞋、功能鞋。恒久不变的,就是古今来往行人只能用双脚来体验;改变的是,过去是为了生活行走其上,现在则是为了运动健身,缅怀过往。
小心地踏过干溪沟上的木桥,往前约20分钟,来到古道上的第三座土地公庙——福兴宫。宫前的不锈钢供桌及焚烧金纸的铁桶,可以分析附近的农家似乎仍来此祭拜。特别的是,庙里「福德正神」的牌位后,仍清晰可见的龙纹石刻。伫立在福兴宫旁约10公尺的石碑,清楚地传递出附近开发的历史。
碑文传递过往荣景
石碑的上方曾被一旁的倒木压着,目前则以铁丝固定。名为「立碑建嗣」的石碑,立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上有屋顶造形,左右有护石,碑文刻写于中间内凹的石面。隆重造型设计似乎在告诉过往行人,碑文所要传递讯息的重要性,也间接证实了纸寮坑古道过往的荣景。
旅人由斑驳的文字大致看清楚内容,原来是当时一位王姓人士,在大溪墘、纸寮坑一带开垦山业,身故后葬于新兴坑,近五十年无人顾盼,后人感念其为人正直重义气,由同宗过继一男丁为子嗣,并出资购买其垦地,记录何处为界等,并立碑为纪。
略为休息,旅人的行程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了。原路折返,心中浮现的,是对前人筚路褴褛以启山林的崇敬。邻近喧闹的都会,古道的静昵,让旅人短暂地忘却了入世的烦恼。土地公庙的一柱清香,将会是旅人下次造访纸寮坑古道的献礼,如同先人对土地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