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老师!」
「有甚么事情吗?」
「您刚才讲得好有道理喔,我还有好多问题想问。」
「谢谢,不过我要去赶车了。」
「那……那我可以在脸书上加你当好友吗?」
***
觉得自己有些课程学习起来趣味盎然,有些却丝毫提不起劲吗?当然每个人的学习风格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这次要介绍的这型人,学习成败与否其实与「老师」和「同学」息息相关。
很多人觉得学习是要「独立自主」的,但偏偏世界上有一群人(而且还不少),他们需要的是「集体学习」:有人可以讨论、可以请教,学的就特别快。
我曾经替一家企业的新人进行「逻辑写作」训练,教学中刻意将教材用各种不同方式呈现,包含详细的书面描述、口头演讲、简洁的投影片与图表等。你会发现,每个人「理解」的时间点都不同。有些人是上课前看了讲义,就能够顺利完成作业;有些人是听了上课的投影片,就可以正确回答问题。其中就有一群人,则是要等到「讨论」后,才搞懂整堂课在上甚么。
他们并非资质较差,而是学习风格就是这么与众不同。除了有好同学相伴,能增加学习动力外,如果对教师有好感,他们学习也会特别起劲。这一型人,如果能和教师成为好朋友,有课堂之外的互动,对课程也会特别投入。这在年轻学子身上有时特别明显,例如成绩突然退步,或是突然不想学习某项东西,有时仔细调查,都会发现与「老师」或多或少有些关系,例如,喜欢的老师突然不教了,或是被喜欢的老师责备等。
除了与人共学之外,「教人」也是让他们融会贯通的一个重要过程。有些人认为教学只是一个工作,很难产生热情,但对这群人来说,教学可说是一举数得。首先,教学会替学习带来更深刻的印象,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忆或背诵,这些吸收进来的信息通常不会深深刻画在他们脑中,他们也很难对学习产生热情,甚至会产生厌烦或排斥的反应。但如果有「教人」的必要,他们就会多花一些时间思考「怎么让听的人理解」,「听的人会有甚么样的反应」,也会从受教者对他们的「感谢」获得更多的活力与动力,从而进入「快乐学习」的正向循环。
戴士杰为慎思顾问公司创办人。取得中山大学MBA学位后,立志从事顾问工作。曾担任报章杂志专栏作家,着有《向司机学管理》一书。目前在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授课,并任教于高雄应用大学。最近着迷的议题是人类的潜意识性格。
他定位自己是个「领路人」,领着人们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则是一个「大忙人」,身兼创业家、作家、教师三职,彻头彻尾的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