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搖滾

「吃到饱」的典范移转

在台湾,除了早期引进的欧式自助餐之外,吃到饱概念早已席卷各类餐饮。Getty Images
在台湾,除了早期引进的欧式自助餐之外,吃到饱概念早已席卷各类餐饮。Getty Images
第122期
林茂昌

不知是否巧合,上期提到「吃到饱文化」,之后便陆续有几位朋友和我谈到这个话题。这是个有趣且发人深省的话题。

无所不在的吃到饱文化

在台湾,除了早期引进的欧式自助餐之外,吃到饱概念早已席卷各类餐饮,从火锅、烧烤、色拉吧、素食、湘菜、麻辣锅、冰品到高档的日本料理、义式料理等不胜枚举。

还有,一些和餐饮无关的行业,也引进「吃到饱」的概念。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手机上网吃到饱。有些补习班也突发奇想,采用吃到饱策略,譬如说英文补习班提供在三个月内任由消费者上课的服务;吃到饱车票:只要付一定的价金,在当日内可无限次数和里程搭乘汽车或火车;有线电视业者则提供一百多个频道随你看,想少接几个频道都不行。

总之,如果能善用吃到饱概念,再怎么困难的事业都可以逆转胜。就以台湾推行多年却成效不彰的高速公路ETC收费来说吧,日本在2009年推出了1,000日元「开到饱」(走り放题)方案,除了非常成功之外,还让ETC车道塞爆。看来,日本ETC业者的脑筋比我们这边灵光多了。

吃到饱的问题

但凡事物极必反。渐渐地,开始有些反对「吃到饱」的声音出现了。首先是基于健康和不浪费的理由:食客往往为了「捞本」,加上美食当前,便拚命吃,吃到撑不下为止。这样的吃法既不健康,又浪费食材。

不过最近我这些朋友的反省倒是比较深入,他们发现,吃到饱文化表面上是促进餐饮业的发展,实质上,或者说长期来看,是在伤害饮食文化。因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只讲C/P值,其他全不在乎」的观念。

就以火锅料的鱼饺来说吧,从鱼肉的选用、饺皮的制作,还有冷冻、包装和运送过程,每道环节都是有学问的。讲究的手工鱼饺,可以让人一口咬下就产生美味的感动。但是在199吃到饱的火锅店里,用这种手工鱼饺必定亏本,所以,你不可能吃到精致的食材,更谈不上品味和格调,有的只是「粗饱」罢了。你在吃到饱餐厅,根本就不会在乎品味的问题,有的人甚至还丑态毕露。

而店家更惨。在追求C/P值之下,不断cost down,不断「去芜存菁」,最后大家都长得一模一样。因为在便宜和效率的条件下,市场会出现一个「标准版」,然后所有的店家争相模仿复制,并进一步透过规模经济效果,让这个「标准版」变成「无敌版」。这就是吃到饱火锅店恶性竞争的基本因素,业者难以自拔,更苦不堪言。因为这个「无敌版」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

没有特色的特色

请看一看你家附近的吃到饱火锅店,再看一看台湾今天的「高科技业」,是不是有点神似呢?台湾的高科技业,发展了几十年,有PC组装厂、光盘片厂、光驱厂、内存厂、被动组件厂、面板厂等等,五花八门,十分热闹精采。但如果我们找一个行业进去看,你就会发现,各家厂商好像大同小异,有时候,甚至连地址都很相近。笔者早年因业务关系,经常往来于科学园区,心中就有这么个疑惑:为甚么大家都长得这么像呢?

这些企业毫无疑问,有一流的效率和管理,甚至还有灵活的机动力,可以随时调整以因应市场变化。但是当效率和机动成为典范时,很遗憾,就像吃到饱火锅店一样,所有的企业就会趋于雷同,而毫无特色。

道理很简单,市场上最有效率的方式只有一种,当大家都追求最有效率时,就会趋于一致。而如果市场出现更新、更有效率的方法时,由于大家的机动性都很强,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整改善,所以不用多久的时间,大家又变成一模一样。

关于效率,没有人要落后的意思就是没有人有特色。

严格说,科技业者比火锅业者还痛苦。因为新科技、新制程、和新标准不断出现,于是大家就必须不断花大钱去更新设备。但花大钱的结果是,大家还是一样。打个比方好了,一群人在看野台戏,前面如果有人为了有更好的视野,而把头挺得高高的,那么后面的人就必须跟着伸长脖子。如果有人站着看,后面的人一定也得站着看。最后是大家都掂着脚、伸长脖子看戏,又酸又累。

但戏还是一样。

典范移转

根据孔恩(Thomas Kuhn)的理论,当原本的主流典范不断受到质疑时,就会出现典范移转现象。当人们吃腻了吃到饱餐厅之后,讲求精致品味的餐厅就会兴起。科技业也一样,总是会有厂商从追求效率的恶性循环中跳脱出来,开始讲究特色和品味。

典范移转一向不容易,在科技界尤其困难。那些科技新贵早已熟稔过去的操作模式,并以此自豪,要他们改变思维、信仰和习惯可比登天还难。许多科技业者仍然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效率不够好,必须再加油。

但最近许多人都发现了,华硕计算机似乎做到典范移转了。华硕已经摆脱几年前那种「坚若盘石」的刻板印象,推出令人惊艳、别具特色的产品。这样的转变,也表现在该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当台湾科技类股,尤其是计算机类股普遍受挫时,该公司却逆势成长表现亮眼,今年上半年每股纯益为13.05元,较去年同期成长了40%。

当然,我不是在推荐股票明牌,也不知道华硕的未来如何,我想凸显的重点是,台湾的高科技业已经进入典范移转的过程,过去那种追求效率的打拚精神,不再是成功的保证。想要成功,除了实力好之外,还要思考荣获奥斯卡金像奖五大奖项的电影《大艺术家》(The Artist)里的一句话:

「你必须与众不同。」

林茂昌为台湾知名的翻译家,翻译过多本重量级财经著作,如葛林斯班的回忆录《我们的新世界》、畅销书《黑天鹅效应》、《师父》、《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债时代》等。台大经济系毕业赴美取得美国西北大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后,曾任职于《牛顿杂志》、花旗银行、美商保富管理顾问公司、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台证证券衍生性商品部、投资本部副总经理、台证期货总经理、期货商公会理事。自2004年即财务独立从事价值投资。2011年出版第一本着作《我的职业是股东》,广受好评。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卡個位」,卡出排隊服務經濟
日本連鎖拉麵品牌「一蘭拉麵」今(2017)年6月進軍台灣,開幕日就吸引超過300名粉絲排隊光顧。凌晨2點就來卡位搶得頭香的,…
【堅持完美】看見智慧經典語錄之五
丹尼爾(Daniel Ulrich,《看》雜誌特約攝影師)── 我們沒有馬馬虎虎,只有perfect!(《看》第24期「封面故事…
疫後進軍越南?大A越南跨境電商孵化器:落地是不二法門
2016年,台灣政府提倡新南向政策,幾年後卻因為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不少台商鎩羽而歸。如今疫情解封,是否還是南向前進的好時機…
中國房地產強勢回暖背後的隱患
進入6月,中國樓市的強勢反轉引人注目。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鐘偉去年還擔心房地產行業調整會過於漫長,近日卻驚呼:「…
O!YES咖啡館 讓你All Yes!
最近在高雄鳳山小巷裡夯起一家「O!YES」咖啡館,不僅有咖啡,還有道地台灣美食,更有輕食健康早餐,早上6、7點上工,晚上10點打烊,這麼拚…
北一女創紀錄 畢業30年全班「回娘家」
北一女(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是台灣首屈一指的女子高中,建校至今超過一百年,培育各界菁英人才,校友遍及全世界。…
自由經濟示範區歹戲拖棚
政府說要設自由經濟示範區或特區已經四年了,但到現在還在繼續規劃,而說不出這特區到底有甚麼特別之處,有甚麼真正的功能和必要性。…
Meyer家的老師傅與老機器
這是阿丹關於美國Meyer手工羊皮紙製造家族的系列報導之三。上一期呈現的是Meyer家的小兒子史蒂芬(Stephen Me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