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上最有名的经济作物,近年来公认是茶叶。一般人可能难以想象,阿里山乡的乐野村有一间远近驰名、吸引众多台湾咖啡爱好者的咖啡店。许多钟爱咖啡的人们都为了老板方政伦的「冠军咖啡豆」而来;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间咖啡馆2009年开幕七天后的半年之内,竟然一个客人也没有。
2009年的8月1日,是阿里山上邹族原住民方政伦筹备的咖啡店「邹筑园」开幕的日子。彷佛自己细心呵护照料、亲手栽下的小树苗,选1号这一天开幕,方政伦在心中画下了一张蓝图,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风云变色》新店开张七天、休息半年
不料,8月8日这一天,突如其来的莫拉克台风,带来了自1959年以来,台湾史上最严重的水患,台湾中南部多处降下刷新历史纪录的豪雨。而阿里山同样没能逃出这场雨灾,对方政伦和他刚刚亲手构筑起的咖啡城堡带来了莫大冲击。七天前,方政伦满心欢欣地开张,七天后随之而来的,却是豪雨造成的交通中断。可想而知,当地的居民都忙于救灾,民生物资运送都出了问题,没有游客,遑论新开张的咖啡店生意了。
「当时我记得雨很大,风倒不强,这样维持了两、三天。路都中断了,出不去。一个礼拜之后,才知道这么严重。」方政伦回忆着八八风灾的情景仍不胜唏嘘。风灾之后的整整半年,由于路不通,店里没有一个客人。对于初出茅庐的咖啡店主方政伦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与试炼。当时的他,内心充满惶恐与不安。
由于当时阿里山上兴起一阵开店风潮,突如其来的「八八风灾」造成损失惨重的店家,比比皆是。幸好,有多少资金,做多少投资,是方家已有的共识。方政伦对自己的投资向来谨慎,由于没有贷款的压力,加上家中原来的兰花与茶叶生意有一定的客源在,仍能维持生计,才度过了这个难关。
方政伦表示,风灾过后的半年,虽然游客无法进入,但灾区的居民勉强可以出得去。他满怀感恩地表示:「我们这地方在乐野村的台18线,修复的速度要比其他偏远部落快上许多。」而当时的八八风灾特展,邀请了灾民前往推销自家商品,方政伦开始藉由展销机会打通人脉,拓展交际圈,这对日后的咖啡事业经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无心插柳》从接管父亲的两百株咖啡树开始
会经营咖啡店,进而成为咖啡专家,又接连获得咖啡相关奖项,一切的一切,要从方政伦的父亲方龙夫带回家的两百株咖啡苗说起。
十五年前,方龙夫到亲戚家作客,无意间在对方家中发现日据时期遗留下来的咖啡老树。由于觉得树形娇小可爱,方龙夫于是拔了两百棵回家栽种,之后并没有任何照料,任由其在路边自生自灭。
后来,方政伦自部队退役后选择回到阿里山上的老家务农,一起管理家中的茶园与兰花园。一开始,他并不适应这种几近退休的生活,「刚退伍回家乡时,山上没有网络、没有第四台,每天晚上电视频道转来转去,就是那几台连续剧。」方政伦调侃当时的生活,已经不足以用近似「颐养天年」的单调无趣来形容。「生命彷佛走到了尽头!」没有了兴趣与热情,似乎做甚么都失去意义。
就在此时,父亲方龙夫对他说:「那两百株咖啡树,就给你管吧!」当时方政伦对于接手父亲的兰花园与茶园,正因一些耳语而萌生退意。他不喜欢自己被冠上「因父而贵」、「子承父业」之类的评语。于是,方政伦顺势转向研究咖啡的种植、加工与冲泡。
天助自助》不断实验与摸索、终成专家
这段探索咖啡经营的过程,由于当时信息管道严重不足,显然是艰辛而孤独的。十年前,在没有网络的阿里山上,方政伦时常想:「台湾到底有没有其他人种咖啡?如果有,他们到底怎么处理咖啡的?」当时,古坑咖啡还没有兴起,咖啡风潮在台湾尚未兴起,方政伦想要得到一点前人的经验,简直难上加难。
「天助自助者」,一系列探索咖啡的实验,于焉展开。因为还在探索阶段,不适合购入代工机器,方政伦将咖啡果实一颗颗采下,再徒手剥皮,土法炼钢费劲又吃力,指甲也常常挂彩。为了加速剥壳速度,他甚至尝试将晒干后易碎的咖啡豆,直接置入装茶的麻袋中,然后用货车轮胎来回辗个三、四十回。
自行探索的过程中,方政伦发现咖啡成熟后的果皮是甜的,很有水分,但为甚么烘培出来咖啡却是苦的?他一再地深思、实验,参考其他咖啡专家的文章,尝试又尝试,终于有了心得:「后来改良方法,我在2007年比赛的豆子其实是用摔的。用人力去摔麻袋,再用电扇吹,那个豆子壳会被吹得非常干净。」这个原创方法十分优越,这在他拿自家咖啡豆去参加各项比赛后获得好评,便可得到证明。
接下来,咖啡豆的烘培,也是一连串的试验,「我那时用了很多恶搞方法来烘烤咖啡豆,试用过烤肉架、炒菜锅、烤面包机,甚至连烘茶机都搬出来了!」反反复覆的失败中让他成长许多。「我曾经用烘茶机制作出一些咖啡豆,也卖出了一些,但那其实不是很完美的成品。」他分析,烘茶机是中空的,所以香气不易封锁,会随着空气一起烘掉,因烘茶机烘出来的咖啡虽然色泽漂亮,但香气相对弱上许多。
因缘际会下,方政伦渐渐认识其他的咖啡玩家、专家、甚至评审。「慢慢我才知道甚么是去壳、筛选、抛光、干燥机、烘培机等。」方政伦表示,当时的处理过程属实验性质,比较不正规,参加几回比赛后,渐渐体认用人力摔、手剥,都不是正统方式。当咖啡豆进入量产阶段,方政伦开始考虑购入各种咖啡豆的处理机器。
获奖连连》Coffee Review专业评鉴93分
经过种种实验与经验交流,方政伦慢慢发展出一套处理咖啡豆的模式,也培养出自家咖啡豆的独特个人风味。「你只要来这里,所喝的咖啡都是我自己种出来、加工出来的,相对我的单价高,产量比外界连锁咖啡馆少太多,所以我也不批发。」方政伦坚持保证自栽咖啡豆的质量,绝不向外界收购豆子转卖,以建立顾客对他的信心与信赖。
如此用心研发后,方政伦参加国内外咖啡比赛,获奖连连,目前已获得2007年台湾全国咖啡豆评鉴特等奖(即冠军);在颇具权威性的2010年美国SCAA精品咖啡生豆评鉴中,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者云集,方政伦的「邹筑园」咖啡豆闯入第二轮的前五十名;在全世界咖啡界公认的Coffee Review专业评鉴网站上,甚至勇夺93分的高度肯定。按照往例,在Coffee Review拿到90分以上,就会有各国盘商争相收购,方政伦创下了台湾自产咖啡历史上的新高肯定纪录。
方政伦不愿意错失任何一项咖啡豆竞赛,但若手边的咖啡豆未达火候,他宁可放弃比赛机会。「与其随意参加比赛,不如专心比赛做豆子。」
根据经验,方政伦认为比赛豆子,就必须得养豆,刚处理好的豆子不能直接参赛。「养豆子要养3至4个月,这时间最好,采收下来后要静置在一个干燥不潮湿的环境,豆子沉淀一下,是最完整的状态。去年我采收期晚,在2月采收,4月比赛,3月就要寄豆子,这样来不及,所以去年放弃。」对于豆子质量,方政伦丝毫不肯放松。
因为这样的高质量坚持,除了频频得奖,方政伦也时常受邀至其他村落的咖啡产销班授课,知名连锁咖啡业者的干部也应公司要求前来取经,「有的连锁咖啡高级干部甚至透露,他们做咖啡那么久,连咖啡树都没有见过!」
由于游走于各展场,方政伦也得知地域不同,也普遍代表不同的口味喜好:「到台北展咖啡不要弄得太苦,台北人普遍不喜欢苦,到台北展弄酸一点没有关系,但南部人普遍不喜欢酸口味。」
精致路线》期望带动阿里山整体产业
谈起种植咖啡的困难,方政伦表示,由于采收咖啡需要靠人工,以越南人工和台湾人工相比,越南人工采收一公斤要价新台币2元,而台湾人工则是30元。「越南是以很粗略的方式采收咖啡,不管有熟没熟,一整串采下来。我们台湾一定得走精致路线。」由于精致度高而导致的昂贵人力,是目前台湾采收咖啡面临的困境。「我们村庄附近曾有咖啡农因为产价被压得太低,收成一次后发现根本不符成本,辛苦都白费了,因此把咖啡树都砍掉,不再种植。」方政伦因而始终不愿意和把买价压到极低的中大盘商合作,宁愿走少产量的精致路线。
回顾苦心经营出的咖啡之路,方政伦认为,即使自己带动了种植咖啡的风气,但是咖啡产业并不适合一人独占。分享经验法则,让其他跟进的咖啡农少走错路,带动阿里山咖啡产业的整体蓬勃发展,才是他的理想。「就好比人们提到阿里山,便立即会想到高山茶一样,对阿里山才会有正面帮助。」
方政伦甚至建议阿里山的某些村庄种植可可。「巧克力是一种高价品,而且阿里山上要是有代表性的巧克力,那不是很酷吗?」如果进一步与观光业结合,加上导览等活动,方政伦认为必定能活络阿里山上的各项产业。
他以达娜伊谷为例说明产业基础稳固的重要性:「靠门票收入的达娜伊谷,灾后要站起来,会比其他地方要来得困难些,因为已经没有产业去支撑。」曾经,达娜伊谷的门票收入可以资助乡公所以及当地学童的学杂费等,因此导致茶园等农业处于几近荒废的状态,现在灾后要重新站起来,当地居民也开始种植咖啡、竹笋和五谷杂粮等。
「由于原住民已经习惯于从事一级产业(农业),对于展售、与顾客交涉等方面有心理障碍,有时明明已经知道展销的时间,但还是宁愿去收割竹笋,原住民太害羞了!」方政伦认为,要带动地方观光与产业,就必须突破这样的状态。
缘于对阿里山与原住民的深厚情感,方政伦对于当地产业的带动,不仅有很深的期盼,也一直不停地「化心动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