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安妮
第128期
人生活在天地间,老天以五味养人。《内经》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个「神」,就是水谷之气。
吃下去的营养物质,老祖宗认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五脏之经络)并行。」吃得对,五脏六腑皆得营养。
所谓五味是指: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还有淡味入胃。每种食物的味道有一定的入径,称为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既然五味各有其特性,就会对某些疾病有所顾忌,要忌口,或是要节制某种性味的食物,称为「五裁」;如果「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碱;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
现在人都很重口味,饮食喜欢精致料理,先人告诫我们:「多食碱,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这叫「五味所伤」,饮食过与不及都会出状况。
生病了,可依食物性味来调整,许多中药材是植物,也是食材,所以说药食同源。如果先从食物养生,可能将发生的疾病消除,而免去吃药对身体副作用的影响。真的生病了,如果配合食疗的调解,能减轻病状,或缩短治疗过程。最后达到如《内经》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物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