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泛民主派有人提「占领中环」来表达对普选的诉求后,中方很快有具体反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乔晓阳在与30多名香港建制派议员座谈时,提出三个坚定不移,包括中央对2017年普选香港特首立场坚定不移,绝不会拖延;其次是特首必须要「爱国爱港」,任何对中央和香港不利的人选都不能接受;以及特首普选是透过提名委员会,并经由民主程序产生。
假普选真爱党的3个坚持
三个坚持中,后两个坚持引起争议。「爱国爱港」没有可以衡量的标准,《基本法》里也没有这个规定。而通过选举委员会产生特首候选人,表明要由选委会进行筛选,自然不是普选,因为现阶段由1,200人组成的选委会,其产生方式由中央掌控,亲共人士占绝大部分,可以将泛民候选人筛选出局。未来的「提名委员会」,虽然声称有广泛代表性,预料产生办法与选委会一样,只代表少数人,便于控制。这自然引发泛民的反对与批评。
自从北京答应2017年香港特首进行普选后,香港市民始终认为中共会动手脚,做出对普选的曲解,果然就是这样。
乔晓阳的讲话,自有香港的「爱国爱港」人士来响应。老资格土共、前人大代表吴康民声称,香港的选举其实涉及两个选举权,「一个系香港选民的选举权,一个系中央人民政府的选举权」的宏论。「忽然爱国」的谭惠珠(曾经是港英的行政、立法、市政、区域的「四料议员」)更指责若特首企图推翻共产党领导,便是对抗中央,违反宪法。用「推翻共产党领导」给泛民扣上政治罪名。
但是不少舆论坚决反对普选特首的「爱国爱港」先决条件。因为一有条件,怎么可以叫做普选呢?何况所谓「爱国爱港」是非常笼统的称呼,怎样来定标准?又有谁来执法?而泛民「占领中环」的发起人不断重申这是和平行动,目的也不是要瘫痪中环,来舒缓火药味。
民主之父李柱铭 提方案响应
4月9日,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在接受香港《苹果日报》的访问时,首次提出具体方案响应,表示接受将来的提名委员会沿用现时的1,200名选举委员会的组成办法,也接受提名委员会采「机构提名」(即集体提名),但条件是中央要让取得最高提名票的首5人「入闸」(入围)成为候选人。他认为这方案完全符合乔晓阳提出的框架要求,中央无理由反对,而此举也足以让泛民可入围参选。
李柱铭认为,以筛选5名候选人为目标,就必然有泛民候选人可以入局。因为目前1,200名选委会中,泛民有200人左右的势力。因此只要选委一人一票选出候选人,其中必然有一名泛民候选人。然而他更希望提名委员会也有全港市民普选产生,这样更具广泛代表性。
显然,李柱铭以承认「提名委员会」的筛选与北京妥协,避免对抗加剧。然而一旦承认它的存在与功能,还叫做普选吗?而一旦承认提名委员会的存在,就很难预知北京会如何在其中动手脚。因为操弄少数人,总比操弄全港市民容易得多。
李柱铭方案 泛民争议
因此这个方案出来以后,在泛民内部就引起争议。4月11日,香港《苹果日报》就出现两篇文章提出异议。其中一篇叫做〈致马丁:请勿做浮士德!〉「马丁」是李柱铭的英文名字,不少香港人以「马丁」亲切的称呼他。
文章说,浮士德是一个为了世间名利而出卖自己灵魂给魔鬼的炼金术士,他最终不能逃过魔鬼的契约,灵魂终被勾到地狱。这反映了一旦人背弃神的道路,和魔鬼扯上关系,就万劫不复了。所以,无论泛民处境多艰难,也不能「临急抱『魔』脚」。
文章还恳切的表示:「为甚么一生也信仰民主的您,会突然为符合中共的要求,支持一个不合国际标准的普选?正如您相信上帝的国之必然,断不会和魔鬼交易;那样,民主既然也是世界潮流,亦是您的终生信仰,何苦现在就未战先降?」
另一篇文章则说:「我们暂且不讨论『泛民入到闸』是否我们要求的普选底线,不理会若多于一个泛民候选人想入闸如何处理,也不去深究如何界定谁是泛民。最令人费解的是,为甚么现在提出方案?更奇怪的是,还未谈判,就露出底线,也同时令香港社会的普选讨论失焦。可以预见,泛民又将坠入争论不休的无间地狱,耗掉难得凝聚的民气。」
显然,这位作者了解泛民内部本来已经存在的不团结,会打破李柱铭的如意算盘,而未谈就露出底线,更是谈判的大忌。
悔改致歉 李柱铭树立良好榜样
这些批评句句入理,李柱铭当天就迅速宣布收回方案,承认鲁莽、戏谑自己是「老马失蹄」(粤语,喻身为老手的偶尔失算,犯了不应该犯的常识性错误),提出的方案与其理念背道而驰,表示向泛民朋友致歉。泛民对他的决定表示赞同,建制派则表示可惜。第二天在接受电台访问时,李柱铭再表示自己争取民主普选多年,心灵上感到疲倦,加上接受报章访问当日没有足够休息,所以在欠警觉性下,未想清楚就提出方案,他认为现时只有占领中环行动,才可以突破中共不合理的政改框框,「如果个个(香港人)都肯付出代价,结果系会唔同的(是会不同的)。」
李柱铭是香港第一个民主政党的创党主席,号称香港「民主之父」。在4年前部分泛民组织提出以五区公投来举行变相公投来显示对普选的诉求,当时泛民最大的民主党在做出评估与民调后没有参与,以致失去声势。当时李柱铭不赞成民主党的做法,成为民主党内的激进派;这次却早早宣布与中共妥协的方案,颇令人意外。
不过,以他的身分,很快的接受批评,并且公开道歉,而不是摆老资格,固执己见,尤其是第一篇用「胡启敢」笔名的作者只是浸会大学25岁的学生,自称「晚生」。这为政治人物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表明李柱铭良好的政治品格。对照台湾某些政客的冥顽不灵,一切功劳是自己的,一切错误是别人的,可是明显的对比了。
作者为资深评论家、专栏作家、中共党史学者。曾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员,研究中国政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