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涨风席卷,各国民众饱受通膨之苦。在台湾,最近常听到大家拿来消遣、甚至搬上广告的一句话就是:「甚么都涨,就是薪水没涨!」在通膨上升之际,民众的实质购买力已大受影响,许多人开始在衣食住行育乐方面精打细算,因为再不省吃俭用,钱恐怕真的是愈来愈不够花了。
制造业面临不景气
实际上,物价上涨问题不但让消费者受不了,生产商也叫苦连天。因为生产成本剧烈上升正使全球制造业进入一个艰难时期,全球各地的工厂普遍面临订单下降、生产萎缩的局面,一些制造商开始被迫把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不禁惊呼:「怎么又要涨价了?」
涨价合理吗?首先看看世界各地成本面的变化。欧元区的采购经理指数,6月份下降到49.2,这是3年来首次收缩;英国制造业的产量和新增订单数量,双双创下近10年最快降幅,但投入成本和产出价格却急速上升;美国芝加哥全国采购经理协会公布美国制造业中心中西部地区的商业活动连续5个月萎缩,6月制造业的指数仍低于50。
在亚洲方面,日本央行公布的企业信心指数,从3月份的11下降到6月份的5,出现5年来最不景气的局面;素有「全球制造业中心」之称的中国也不例外,最新公布的采购经理指数下降到52,达3年来最低点。
有专家认为,全球制造业正在进入一个艰难的不景气时期,主要原因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攀升。过去几年来,金属、木材、粮食等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连年大涨,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更是接连创新高。这些都使生产成本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面临成本价格的严峻挑战,许多制造商开始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转嫁成本有副作用
英国制造业的产品价格正与生产成本保持同步增长。日本公司最近在生产成本的压力下,也提高了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但是仍然不能充分抵销生产成本的上升;中国公司也表示,它们将被迫把大幅攀升的成本分摊到产品价格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然而转嫁生产成本是制造商不得已的选择,整体而言将产生许多副作用。因为消费者将不愿选购涨价的消费品。厂家可以为了反应成本而涨价,但最终可能产生一些恶果,一方面是需求减弱导致制造业订单进一步下降,其次是通货膨胀将更加恶化,进一步抑制消费和需求,导致制造业的不景气陷入恶性循环。
以中国为例,今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和出口需求都出现下降,厂商的订单逐月减少。分析人士认为,出口减少固然和人民币升值有关,但是国内订单下降,显然是受到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一些厂商受不了成本压力,已经将工厂逐步迁出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