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鞍部落的绮丽世界](/sites/watchinese.com/files/photos/17/2_1.jpg)
看看阿美族人生态捕鱼工法“「Palakaw”」,
走一遭马太鞍部落,定能让你大开眼界。
那一天,天清气朗,和风习习,我们全家一行四人驱车来到花莲光复。
吃冰、赏鱼,光复糖厂乐消遥
首先,到台糖光复糖厂吃个冰吧。光复糖厂又名漪涟园,建厂于1920年,当时地名为「马太鞍」,即阿美族语的「树豆」之意,昔日这里是河川冲积地,到处长满树豆,原住民采取树豆为主副食,因而得名。
现在的光复糖厂经过转型成功后,增加了许多附加价值,厂内除冰品享有盛名外,园区中附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娱乐中心、各种艺品或特产展售。由于地理位置在全县中区,交通方便,现在已成为往来花东纵谷必经之景点。
挑选了喜爱的冰品,坐在鱼池旁,边品尝边看着池塘中优游的鱼儿,心情真是愉快极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兴致高昂,想必也对这儿的环境非常满意吧!
鱼虾优游、鸟儿飞舞,水雉来度冬
从光复糖厂出来,我们又转往位于马锡山脚下的马太鞍生态园区。这涌泉不绝的天然沼泽湿地,是世居光复的阿美族人的传统生活区块,农业局规划广达12公顷的生态湿地,为花莲县之首。千百年来这片生态丰饶的湿地供应了部落的生活所需,俨然是马太鞍部落的超级市场。
芙登溪是花莲溪最南的源头,贯穿马太鞍湿地,与地底的伏流涌泉,同为马太鞍湿地的生命之泉,自古以来,马太鞍部落族人便以此湿地延续其农耕、捕鱼的生活方式。
湿地各种水生植物、鱼虾丰富。常有红冠水鸡、栗小鹭、黄小鹭、白腹秧鸡、环颈雉、白腰文鸟、班文鸟等鸟类在此出没,甚至稀有的候鸟水雉也曾经南下至此度冬,这里因而成为东部的赏鸟重镇。
莲花花海尽享浪漫风情
马太鞍生态园区全区的规划如生态馆、木栈道、观景楼、情人桥、凉亭、木雕馆、传统舞蹈表演馆等,都是采用木质结构,让自然建筑与大自然风光融成一体。
登上瞭望台,可俯看马太鞍湿地生态园区的全景。1991年,花莲县农会在此设立莲花专业区,推广种植花莲县的县花莲花。每年5月至8月,是绝佳的赏花期。
漫步在木栈道、溪畔绿堤、观景楼和莲花池间,飘逸悠闲地观察各种水生、陆地植物,彷佛走进大自然的教室。享受置身于莲花花海中的浪漫风情,真是心旷神怡。
一些喜欢骑自行车的游客,三三两两沿着「马太鞍湿地自行车道」风驰而过,享受自然野趣的脚踏车之旅,蔚为特殊景观。
生态捕鱼工法见创意巧思
来到溪水清澈的芙登溪,极具巧思的生态捕鱼工法,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人,利用食物链的方式,在溪里设置维护鱼类生态的工法,成为马太鞍部落独特的捕鱼文化。
族人以树枝、竹筒建构三层结构式鱼的家,供牠们栖息繁衍,称为「Palakaw」(巴拉告),意思是指「让鱼栖息的池塘」。
他们在最底层放置大竹子或笔筒树树干,中间层用九芎树枝干捆绑,交迭覆盖在大竹筒上,最后将最细的竹枝放在最上层。上层生长的浮萍、水草等水生植物,会吸引回游的鱼类来觅食,有鳞片的鱼类优游其中,排泄物掉在中间层的树枝上,成为无鳞鱼虾的养料,鱼虾的排泄物及尸体,下沉至放置竹筒的最底层,自然成为鳗鱼、鳝鱼、土虱等的食物,形成天然的生态循环。
每个鱼塘都留有进出水口,让鱼虾自由出入,捕鱼的时候,会在出入口处,放置竹子做的捕鱼的笼子「Rakar」,然后搬动「Palakaw」,鱼虾受到惊吓,就会游进出入口处的笼子里。
阿美族人知足常乐,要吃多少鱼就捕多少鱼,这种千百年来的生态捕鱼法,让湿地成为马太鞍部落最亲密的生活区域。
马太鞍湿地独特的生态之美,让在都市长大的儿女开了眼界,也让我们这趟行程留下了甜美的回忆。